从MI/EMC 设计经典问题中学习。
1、 为什么要对产品做电磁兼容设计?
答: 满足产品功能要求、 减少调试时间, 使产品满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 使产品不会对系统中的其它设备产生电磁干
扰。
2、对产品做电磁兼容设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答: 电路设计(包括器件选择)、 软件设计、 线路板设计、屏蔽结构、 信号线/电源线滤波、 电路的
接地方式设计。
3、在电磁兼容领域, 为什么总是用分贝( dB) 的单位描述?
答: 因为要描述的幅度和频率范围都很宽, 在图形上用对数坐标更容易表示, 而 dB 就是用对数表示
时的单位。
4、 关于 EMC, 我了解的不多, 但是现在电路设计中数据传输的速率越来越快, 我在制做 PCB 板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
PCB 的 EMC 问题, 但是觉得太潜。 我想好好在这方面学习学习, 并不是随大流,大家学什么我就学什么,是自己真的觉得
EMC 在今后的电路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 自己了解不深, 不知道怎么入手, 想问问, 要在 EMC 方面
做的比较出色, 需要有哪些基础知识, 应该学习哪些基础课程。 如何学习才是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我知道任何一门学问学
好都不容易,也不曾想过短期内把他搞通, 只是希望给点建议, 尽量少走一些弯路。
答: 关于 EMC 需要首先了解一下 EMC 方面的标准, 如 EN55022(GB9254) , EN55024, 以及简单测试原理, 另外需要了解
EMI 元器件的使用, 如电容, 磁珠, 差模电感, 共模电感等, 在 PCB 层面需要了解 PCB 的布局、 层叠结构、 高速布线对 EMC
的影响以及一些规则。 还有一点就是对出现 EMC 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分析与解决思路。这些今后是作为一个硬件人员必须掌握
的基本知识!
5.PCB 设计中如何解决高速布线与 EMI 的冲突?
答: 因 EMI 所加的电阻电容或 ferrite bead(磁珠) , 不能造成信号的一些电气特性不符合规范。所以, 最好先用安
排走线和 PCB 叠层的技巧来解决或减少 EMI 的问题,如高速信号走内层。 最后才用电阻电容或 ferrite bead 的方式, 以
降低对信号的伤害。
6.在高速 PCB 设计时, 设计者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考虑 EMC、 EMI 的规则呢?
答:一般 EMI/EMC 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辐射(radiated) 与传导(conducted) 两个方面. 前者归属于频率较高的部分
(>30MHz) 后者则是较低频的部分(<30MHz) . 所以不能只注意高频而忽略低频的部分. 一个好的 EMI/EMC 设计必须一开始布局
时就要考虑到器件的位置, PCB 迭层的安排, 重要联机的走法, 器件的选择等, 如果这些没有事前有较佳的安排, 事后
解决则会事倍功半, 增加成本. 例如时钟产生器的位置尽量不要靠近对外的连接器, 高速信号尽量走内层并注意特性阻抗
匹配与参考层的连续以减少反射, 器件所推的信号之斜率(slew rate) 尽量小以减低高频成分, 选择去耦合
(decoupling/bypass) 电容时注意其频率响应是否符合需求以降低电源层噪声. 另外, 注意高频信号电流之回流路径使其回
路面积尽量小(也就是回路阻抗 loop impedance 尽量小) 以减少辐射. 还可以用分割地层的方式以控制高频噪声的范围. 最
后, 适当的选择 PCB 与外壳的接地点(chassis ground) 。
7.PCB 设计时, 怎样通过安排迭层来减少 EMI 问题?
答: 首先, EMI 要从系统考虑, 单凭 PCB 无法解决问题。 层叠对 EMI 来讲, 我认为主要是提供信号最短回流路径, 减小
耦合面积, 抑制差模干扰。 另外地层与电源层紧耦合, 适当比电源层外延, 对抑制共模干扰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