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祖辈都是仕途中人,由于父亲徐有勉对官场深恶痛绝,虽满腹经纶,却发誓不再当官,只愿做名洁身自好的隐居之士。据说,有一次,两个官员慕名而来,想要与他结交。霞客的父亲闻后竟从后门溜走,悄悄穿过竹林,乘船到太湖游玩去了。在父亲的影响下,徐霞客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经常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不禁眉飞色舞。徐霞客的母亲是一个目光远大,支持儿子做地理考察的贤淑女人。十几岁那年,徐霞客的父亲死去,他很想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事已高,家里没人照顾,徐霞客不敢提及出游一事。但知子莫如母,母亲还是觉察到了霞客的心事。于是就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踏上了出游之路。
徐霞客出游旅程
徐霞客出游,自22岁开始游太湖,到54岁从云南抱病而归,用30余年的时间做地理考察,这30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遍访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南河、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和自治区。早期游泰山、天台山、雁荡山等,写下名山游记17篇。这个时期旅行的特点是每次出游的时间较短,路程较近,稍远一点的也是交通比较方便之地,出游的时间也有间隔。这是因为在他40岁以前有老母健在,所以是“定方而往,如期而还”。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老母亲死后,徐霞客就把他全部精力扑在游明吴彬《罗汉图》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50岁那年,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化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4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猴子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游历了西南各省是他科学收获最大的时期,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情况,特别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和特点作了广泛的考察与描述,使这方面的认识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霞客在考察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除了大自然的悬崖峭壁,深涧急流,还有出人意料的毒蛇猛兽,强盗贼人。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他曾豪迈地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徐霞客的地理发现徐霞客通过长期的地理考察,写出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游记》,对所经各地的山脉、河流、岩石、地貌、气候、生物、物产、交通、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城镇、风俗习惯等,做了详细记载,是一部学术含蕴丰富的著作。
徐霞客在地理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1636年至1640年,他对广西、贵州、云南做了考察,对岩溶地貌的分布、类型、特征和成因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他记述了峰林、孤峰、石芽、溶沟、落水洞、漏斗、竖井、岩溶盆地、岩溶洼地、岩溶天窗、盲谷、干谷、天生桥、穿山、溶帽山、溶洞、石笋、石柱、地下河、洞穴瀑布等20多种岩溶地貌的特征,给以定名和分类。
在对比分析各地岩溶地貌的差异后,他将西南三省分为三大区,即云南高原南部、贵州高原南部、广西盆地,这既和现代地貌学的分类基本相符,也有地貌区划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他通过观察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发育做出了正确解释。
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桂林七星岩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当年徐霞客踏察过的15个洞口大部分可以找到。他们绘制的七星岩平面图和描图也证实了徐霞客描述的准确性。徐霞客是中国和世界系统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驱者,他的游记是世界上研究岩溶地貌的最早的宝贵文献。
对河流水文的研究徐霞客也有突出成就。他对各地河流的分布和水文特征有很详细的记述。记载了江、河、溪、渎、涧等大小河流500多条,对发源地、流域面积、流速、含沙量、侵蚀作用等水文情况皆有正确的描述。1636年至1637年,他经过考察和研究写出了《江源考》的论文,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纠正了《禹页》以来认为岷江是长江上源的错误。他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流速和河床升降对侵蚀所起的作用,也作了正确的阐述。
徐霞客游记对植物地理也有贡献,他记述了150多种植物,记述了海拔高度和风速对植物的影响,纬度对植物花期的影响,高山低温、风大对植物形态的影响等,取得了规律性的认识。
他对火山、地热、人文地理也做了考察,在地学成就是多方面的。19世纪以前,西方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局部岩溶区域和现象做过观察和解释,而徐霞客在17世纪30年代即对热带、亚热带的岩溶现象做了大范围的系统的考察与描述,并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分类提出了科学观点,这是使西方学者所望尘莫及的。他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充满探索精神,百折不挠的伟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