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变质作用的地质特征是什么?

2025-04-17 20:48: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接触变质作用以具有高的地热梯度为特征(>60℃/km),其温度范围大致在300~800℃之间(最高可达1000℃),压力很低(<0.3 GPa),多发育在地壳浅部。
接触变质岩在空间上主要局限于围绕侵入岩体的热晕影响范围分布。以侵入岩体为中心,围岩的变质程度向外依次降低的变质分带,形成不规则环带状分布的接触变质晕圈(aureole of contact metamorphism)。该变质晕圈的宽度变化较大,在大的侵入岩体周围宽度可达几米至几千米,但在岩墙等小岩脉的接触变质岩仅有几毫米至几厘米。
特纳(Turner,1981)将接触变质相划分为以下4个:
(1)钠长-绿帘角岩相(低级变质)———变质温度为300~450℃,多分布于接触变质晕的外带,逐渐过渡为未变质的原岩;(2)角闪角岩相(中级变质)———变质温度为450~650℃,一般离岩体较近,分布于接触变质晕的中带,组成接触变质晕的主体;(3)辉石角岩相(高级变质)———变质温度为650~800℃,是紧靠侵入岩体的接触变质晕圈的内带;(4)透长石相———形成在极高温度(800~1000℃)条件下,多分布于火山熔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基性熔岩的捕虏体、有时在侵入岩体顶部的悬垂体中,出露很少,分布很零星。
上述接触变质相组成的变质相系,也称为很低p/T(很低压)相系,其中透长石相经常缺失。接触变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和某些岩石类型与区域变质相中的低p/T(低压)相系的变质岩石和矿物组合十分相似。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大多围绕侵入岩体,分布很局限,而后者大多分布范围较大,与侵入岩体的关系并不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