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构造形变现象称新构造。新构造包括新断裂(现代活动断裂或新构造期曾经活动的断裂)、新褶曲、地裂缝等。新断裂是新构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在华南地区形成了大量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向规模不等的新断裂或断裂带(图3-1)。华南新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华南块体内部的差异升降和掀斜运动。
图3-1 华南主要断裂分布图
切割华南地壳的几组断裂,如北东向(部分北东东或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的活动,在构造地貌、地壳垂直变形、地震活动、地热释放等方面都有强弱不等的反映,北东向断裂往往塑造了现今地貌格架,其构造线往往是划分区域性地貌单元的主要依据,控制着山地、丘陵、盆地的走向和展布,而且往往是地震的引发构造,具有明显的新生性。
(1)城步-大悟断裂:起于广西寿城境内,经湖南城步、安化、汉寿后隐伏于洞庭湖第四系之下,越华容、穿江汉盆地与湖北沔阳隐伏断裂、河南大悟断裂相连,全长约1000km,走向北北东—北东,倾向北西西—北西。沿断裂有现代温泉分布,控制了白垩-古近系断陷盆地的分布,是新构造期曾经活动过的断裂。
(2)资源-麻城断裂:从广西永福、资源,经湖南新宁、娄底、汨罗后,进入湖北,过麻城后继续向北东延入河南境内,全长>1200km,倾向北西,上盘(北西盘)下降速率为0.088mm/a,切割最新地层为第四系,控制着新资盆地、邵阳盆地、灰汤盆地、洞庭湖盆地(东缘边界)、崇阳盆地、江汉盆地(东缘边界)及新州-麻城盆地等大大小小不等的10多个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发展,麻城地段有6级地震的发生(邓起东等,1994),是一新构造期曾经活动、现代仍有活动的活动断层。
(3)荔浦-衡山断裂:从广西荔浦、灌阳,经湖南衡山,淹没于赣鄂边界的幕阜山,并可能继续向北东东方向延伸,与下扬子断裂相连,全长>1000km,倾向北西,重力异常计算深度28km,控制了长沙盆地的东南边界,现代温泉沿断裂分布,具有新构造活动的踪迹。
(4)梧州-衡阳断裂:向南西有可能与灵山-滕县断裂相连直达越南境内,也可能是往钦州方向延伸,向北东经铜鼓、武宁、广济过长江与湖北黄梅断裂相接,直至安徽庐江、巢湖一带,延伸长达1500km以上,可能为郯庐断裂南下延伸段或分支。该断裂控制了钦防盆地、衡阳盆地、醴陵盆地、武宁盆地、黄梅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沿断裂有温泉分布,新构造活动踪迹较明显。
(5)临武-茶陵断裂:向南西经广东连县沿粤桂边界进入广西,与岑溪-博白断裂相连,向北东进行江西连花,沿武功山南麓继续延伸,全长1000km以上,倾向南东,重力异常计算深度24~34km,可能是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分界断裂。新构造期活动的依据是,控制了合浦、水汶、白良、临武、茶陵等中新生盆地的北西边界,沿断裂有18处温泉分布,有时集中形成热异常区,由于断裂的蠕动,每年通过地热释放的能量总和相当于6.2~6.3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6)吴川-四会断裂:广东境内全长超过800km,走向NE20°~40°,断裂活动起始于新近纪,第四纪活动更为频繁,活动年代集中于距今30万~49万年。沿断裂带共有30处温泉分布,温度23~81℃,每年地热释放的能量总和相当于6.3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断层气含量出现峰值异常;地震沿断裂带两侧呈带状分布,共发生≥4.75级地震8次,3~4.75级地震86次,且地震活动水平由北而南逐渐增加(广东省地震局,2000)。显然,这是一条新构造期的活动断裂。
(7)遂川-乐安断裂:从湘赣边界,经江西遂川,止于乐安北东部的相山地区,邹石断裂即为该断裂的北东端。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较大,全长约320km,该断裂是泰和(吉安)红盆的东南边界,遂川温泉、邹家山温热水受其控制。近期研究表明(张万良,2010),该断裂不是成矿断裂,而是破矿断裂,是成矿后活动的新构造。
(8)河源-邵武断裂:展布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总体走向北东,局部北北东,向西南延伸进入广东境内,由数条平行或小角度交叉排列的断裂组成。断裂倾向一般为南东向。断裂新构造期活动明显,西北侧上升为构造侵蚀地形,南东盘多为沉积盆地,沿线有断层三角面、断层崖、滑坡、跌水、温泉出现,有冲穿谷、峡谷和洪积冲积扇分布,会昌、寻乌一带出现地裂缝,地震活动明显,但以江西石城为界,呈现出南强北弱特点。
(9)政和-海丰断裂带:是东南沿海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之一。断裂北起福建政和,向南延伸进入广东的大埔、海丰,走向20°~30°,宽20余千米。断裂带东部为上地幔斜坡带,西部是上地幔的幔坳构造区。顺断裂发育断裂谷、断层崖和河流裂点瀑布,在新昌、嵊县一带有大量新近纪玄武岩。
(10)长乐-南澳断裂带:斜贯福建东南沿海,主要由3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自海域向内陆依次为平潭-东山沃角断裂、长乐-南澳断裂和福清-云霄断裂,而长乐-南澳断裂是主体,平潭-东山沃角断裂沿着海岸断续零星出露,大部分没入海域。新近纪末到第四纪初,局部地区沿断裂沉降,形成断陷盆地或断陷海湾,大部分地区以隆起上升为主,台湾海峡则继续沉降。更新世中晚期,差异升降强烈,断层上盘(东盘)下降,并控制了相关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赖锡安等,2004)。新近纪以来,沿断裂带有多次玄武岩喷溢,有40多处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有20多处温泉出露,温度最高达107℃;自1600年以来,发生≥7级地震3次,一般破坏性地震12次。
NE、NNE向断裂是华南块体内的主要方向断裂,除上述10条重要断裂外,还有萍乡-广丰断裂(北北东向)、江山-绍兴断裂、景德镇-苏州断裂、江南断裂、下扬子断裂、庐江-黄梅断裂等,它们控制着区内构造地貌格局,有的控制了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态或边界,具有新构造活动的踪迹,右旋走滑,都是新构造期曾经有活动或正在活动的新断裂。
除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外,华南块体内还有一组较重要的断裂,即北西向断裂。该组断裂的规模仅次于北东向断裂,出露不甚连续,大致呈平行的等间距分布,常切割北东向断裂,并与北东向断裂一起构成“多”形格局。
北西向断裂的新生性也较明显,它们控制了沿岸带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港湾分布、全新世火山口的排列、水系走向、温泉等的展布。
福州盆地受北西向福州-南平断裂控制,晚更新世以来开始发育,沉积物厚度100m;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江三角洲盆地也都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第四纪沉积厚度分别达100m、70m和70m,近20~30年来仍以1.2~2.5mm/a的速率下降;雷琼地区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成行排列的全新世火山锥的分布。最近资料表明,这些北西向断裂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由于其活动很新,与地震关系十分密切,1604年泉州海外地震和1918年南澳地震实际上是发生于北西向和NE向断裂交会区,1961年新丰江水库地震也与北西向断裂有关(邓起东等,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