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能说是刘伯温不去效仿张良。毕竟这个事情不是说一个人能决定的,他们的生死毕竟大多数的决定权全是掌握在对方的手中,张良的在刘邦手里,刘伯温的在朱元璋手里。
而且他们当时的背景也不同,刘邦他当时有吕太后和一众人等帮他制衡整个朝政。他不用担心自己的位置问题,他既然当上了皇帝,那他就会一直当皇帝,他就不用担心其他的大臣和功臣来谋取他的位置来篡位。
其次,张良智商情商巨高,先是自领了个故地留侯爵位,后又是取了一个太子少傅,明摆着和子孙共进退的;再者,张良虽然谋略深长但是影响力有限,但是张良在女太后叫他还帮忙出主意力保太子的时候,他也出了主意,在他一开始战阵营的时候就没有战错阵营,所以说他能全身而退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到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身上又不一样,朱元璋虽和刘邦也是从底层开始,然后打到皇帝,但是朱元璋身边并没有一个像吕太后一样可以帮他制衡整个朝政的人。朱元璋他肯定会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而且也会为后世担心他子孙的皇位不保。所以朱元璋才会在太子朱标上任之前,处理掉了很多功劳特别大的重臣。
而刘伯温又是这些忠臣中的一个,并且朱元璋曾经说过,刘伯温就像是子房对于刘邦,但是此方对于刘邦是独一无二的,而在朱元璋的心中,却不仅仅只有一个刘伯温,他还对其他同样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就连刘伯温说不配为宰相的人,他都对他说过这样的话。所以可见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并不如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而且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人,所以说刘伯温没有张扬那样全身而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是因为刘伯温聪明,所以才不会去效仿张良,因为他们知道张良逃跑之后肯定会对他们有所防范,所以绝对不会让他们第二次逃跑。
张良能够功成身退,是因为张良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如果他效仿张良,就已经是第二次了,不会那么容易成功了,所以才不去效仿的。
刘伯温本来也打算这么做的,但是朱元璋认为不能放过他,否则会有危险,所以他没有办法功成身退。
朱元璋不给他机会,而且刘伯温没有张良果断,他退隐只是不理政事,而张良退隐则是词曲高官厚禄,追寻仙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