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的H1、H2、H3分别指什么?

2025-04-05 11:52: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跳高的运动成绩是用运动员越过横杆的垂直距离来计算,这个垂直距离由三个高度构成。  H1--起跳结束瞬间,身体重心离地面的距离。  H2--腾空后,身体重心实际升起的高度。  H3--腾空到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  H1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的身材条件和起跳结束瞬间所处的身体姿势。一般来说,腿长、体高的运动员取得H1比较有利。在技术上要求起跳结束瞬间,上体正直,起跳腿充分蹬直,两臂和摆动腿 高高摆起,尽量使身体重心提高到最高位置。运动员蹬离地面之后,由于助跑中水平速度和起跳中垂直速度的作用,身体重心沿着抛物线向前向上运动,抛物线的顶点与起度结束瞬间身体重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H2=Vo2sin2a/2g(注:H2--身体重心腾空高度;Vo--腾空初速度;a--腾空起角;g--重力加速度),腾空高度H2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它与腾起初速度的平方和腾起角正弦平方成正比,因此要增大H2,必须尽量增大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增大腾起角是有一定限制的。腾起角的正弦值以90度时为最大,其值等于1。但实际上,跳高并不是单纯和垂直向上,它还必须依靠水平方向的分力越过横杆。因此,腾起角应当小于90度。根据实践测定,背越式跳高的腾起角大约500左右,与腾起角相比较,不断增大腾起初速度具有更大的意义。腾起初速度能够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面不断增大,随着运动员对技术的不断熟练而逐步加大。因此,腾起初速度的增大对提高腾空高度具有更大的潜在能力。 运动员通过起跳取得最大的腾空高度,但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高度越过更大的垂直距离,还得取决于运动员采用何种方法越过横杆。因此,H3的大小与过杆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腾空高度,即缩小H3,人们对过杆技术不断地进行革新,产生了从跨越式--滚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演变过程。这样,在取得同等腾空高度的情况下,不同的过杆姿势,利用腾空高度的效果就不一样,跨越式最差,背越式最好。背越式在杆上的身体重心位置最能靠近横杆。   综上所述,在跳高中运动员过的实际高度H,用公式来表示应为H=H1+H2-H3。即要取得最高的跳高高度,必须尽力增大H1和H2,同时尽量缩小H3。

回答2:

—— 运动员在跳高中腾跃横杆的高度是三部分高度之和: [H=H1+H2+H3] 其中:H为横杆高度,H1为起跳瞬间重心高度,H2起跳腾空中身体重心升起的高度,H3身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 如果身体重心腾起在横杆之上,则为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