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心理学方面

2025-04-18 02:49: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北大心理学教授王登峰的讲座记录(他和清华心理系彭凯平教授都是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可以找他们的书看看)
人性论与中西方文化 王登峰 2010/5/25
90年代,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西方有很大不同。
美国人认为全世界的人和他们都应该是一样的。
人的基因和老鼠有96%一样。
不同人种的人的基因差异是很小的。所以人格差异更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作用。

1、 人性:人本来的属性。自然的属性,人具有的状态和资质。
2、 人性的生物学属性:自私。
《自私的基因》R.Dawkins,基因为求得自我复制而拿出自私的本领。
基因的自我复制和自私的天性,成为宇宙间生物繁衍的原动力。
3、 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人的本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
人之初就具备善的本质特点;
不具备这种善就不是人。
因此中国人不敢表现自己的弱点,过多追求离开脚踏实地的真实,而无法实现达到目标的需要。
4、 性恶论: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原罪说
强调人的各种要求,肯定人的自利性,并在自利的逻辑基础上,展开对法律、政治等制度的探讨与论述,从而探求社会运行的合理与和谐。(美国人的共和制)
西方人并不在意表达自己的弱点,他们只有达到目标的需要。

因此,中国文化有关人性本善的假设强调人该超越自我以达到一个内圣外王的程度(扬善),西方文化则强调应该顺着人的普遍要求并加以一定的理性节制(抑恶)。

二、人性假设与人的标准
1、“做人”和“是人”
中国文化中,做人的起点理人性的弱点很远,倒是离人性修养的目标很近。(把终点当起点)
“做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人性修养的目标。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做人困境”:原发性焦虑。
中国文化是“泛道德化”,判断标准有很高。

西方文化中,做人的起点离人性的弱点很近,生来就是人。
开放豁达、外向冒险、相对从容,轻松。

西方文化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中国文化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互动:人或具体事物只是整体的部分,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天地人三者整体相依、互动;人与神只能通过祖先沟通;内外有别、和谐共生)
重视人伦、血缘。“天子”
自己通过中介者才跟资源掌控者沟通。而任何人都可能是中介者,所以对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西方文化强调目标分析:每个独立的人或事共同构成整体,注重成分、静态分析。
(人是天地的主宰,对现象的独立分析;人直接与神沟通,受并仅受神的主宰;个人是独立的)“耶稣”
神是无所不知的。人直接和资源掌控者沟通。

2、纹饰和栽培
文 化:把原来的内容盖住,使不显露;更多防御。对不满意的内容进行纹饰遮掩
Culture:耕作、栽培、培养、美化。对不满意的内容进行改造。
不满意的来源不同,涉及对人性的看法
性善论:整体肯定,局部从外整饰
性恶论:整体否定,整体从内改变。
西方:注重行为的客观描述,从中找出规律。一切都在行为之中,需要客观描述和分析
中国:注重行为背后的内容,行为本身只是表象。背后内容才值得思考。

性善-性恶文化的考察范围
(1) 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约束
(2) 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足和局限的态度
(3) 对待外界事物和观念的态度

性善文化:依靠自律、他人评价、制度约束——重他人评价
性恶文化:依靠自律、他人评价、制度约束——重制度约束

目标完成过程:西方——直接达到目标,看似近,但实际会遇到很多阻碍,而且产生了矛盾。
中国——为了他人的反应绕圈子,但是所有人的共赢,解决了矛盾。
中国:越强大越宽容。

现代社会:与自私欲念的鸿沟减小,他律崩溃,自律减小,制度约束略增加。
因此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会在自己的孩子的奶粉里故意下毒。”(基因的自私?)
现在的中国人是不东不西,不是东西。比西方人还自我膨胀,无法无天。
因为我们放弃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片面地接收西方的价值理念(自私是合理的),放弃了另一句“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约束”。

小结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起点在于人性论
2、 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
3、 需要重新审视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
4、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必由之路。其他学科也需要中国化。
任何一项科学发明与人的社会关系地位有密切关系。
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法制,而西方应当学习中国的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标(共赢)。

回答2: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入手。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主,西方是以个体主义为主。
这个维度是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常用的切入点

回答3:

搜搜看 有没有学者做这方面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