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传播的角度来说,创造群体内特有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区别群体内外的成员,并强化群体成员间的认同,这就像一种特定的仪式一样,标志着个体的社会身份。
觉得这个非主流没什么区别 ,特定群体创造了一个词, 在小众中传播中找认同感 ,有些词能流行开 ,有些不能就只能说群体的影响力。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步入小康了,于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就往上走了。说粗俗点就是吃饱了容易撑,反正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有个有一点流量的人或节目说了,然后,大众发现这个词很好用,很能表达情绪,接着就在网络上被频繁使用,就诞生了。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