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都来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老朱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别看老朱书读的不多,出的上联倒是中规中矩,老朱让朱允炆对,朱允炆挠了挠头,思索半晌,终于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这个下联也算中规中矩,不过不算出彩。老朱让朱棣对,朱棣想了一下,铿锵有力地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好!朱元璋拍手称赞,这么一对,帝王舍我其谁的霸气展露无遗。
一诗成谶!
想不到多年之后,靖难之役发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时间,击败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真龙天子,而朱允炆则变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说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看到的是烧的只剩骨架的宫殿,以及横七竖八烧焦的尸体。这些尸体烧的面目全非,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分不清哪个是朱允炆。
这就给朱棣带来了一个难题,朱允炆到底是烧死了,还是潜逃了呢?
这时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说朱允炆躲进了深山老林,还有的说朱允炆从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难安,这个“失踪”了的朱允炆是个潜在隐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来,那么他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毕竟,当初发动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侧”既然已经清的一干二净了,是不是该把江山还给侄子了呢!
为了江山做的踏实,朱棣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两股“搜查”小分队,一股是郑和,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朱棣听了胡濙这般表述之后,长吁短叹,唏嘘不已,找了半辈子的侄子,居然真的活在世上,可这个时候朱棣一点不恨朱允炆,也丝毫没有杀他的心思了,因为他对皇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历史上,建文帝最终应该是被人杀死了。因为倘若他不死,国家会更加的乱。所以说应该被杀死。
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逃出了宫,并且出家当了和尚。他没有被火烧死。而是走宫廷密道逃命去了。
建文帝的下落到现在还没有解密出来,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说他已经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