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政治上,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经济上,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强调博采西学,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光绪帝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不愧是一个维新皇帝。 那么光绪帝到底是不是维新派呢? 首先,从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维新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变革官职这一要害问题。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何在?说到这个问题,就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光绪的皇帝生涯。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五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至光绪19岁,慈禧“归政”。光绪临朝亲政后,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则权势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利,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年轻的光绪一心想有所作为, 1895 年, 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于是他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主张。可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于是慈禧太后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光绪帝是在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感动下支持变法的,其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光绪推行变法是一种自救。 因此可以肯定光绪的变法并非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当然光绪帝也不是什么维新派。
是的,而且是维新派中最重要的力量,如果没有光绪帝,康有为等想变法,是不可能的。
他是支持维新变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