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大学生角色转换成职业人

2025-04-08 09:01: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作为一个刚出校门不久、比较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职场新人来说,在能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情况下,当然是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利于自己的更快成长更加重要了。尽管现在的社会上,功利的价值取向很盛行,但从一个较长期的发展角度看,过于注重赚钱,一定是以牺牲自己更大、更重要的价值取向作为代价的。有人将职业生涯比喻为马拉松比赛,开始阶段冲在前面领跑似乎很风光,但后半程则一定会掉队的,因为他不懂得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因此切不可只顾眼前,而忽视自己对长远利益的追求。现在的社会职场对从业者学历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像过去那样片面和机械了。因此年轻人也应该顺应这个变化的趋势,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以及相关资源更多地倾注于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上,才是问题的关键。学习是终生的事情,没有必要将自己的宝贵青春年华更多地消耗在单纯提升学历的上面。尽管现在职场用人的选择上,还是对我们的职场新人有些误导,比较强调学历的高低。但如果你的应聘求职的时候,能够凭借自己相对丰富的职业经验,向对方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另一面、而非仅靠学历文凭显高低,我相信你的胜率一定是很高的。我并非无视学习的价值,但我更主张学习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好看的文凭,那是在是不值得的呀。更加智慧的安排应该是,在有了基础的学历背景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职场的事件之中,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在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深造,那样一定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的任何人的一生,不可能避免失败,你的失败过于集中在了职业生涯开始之前和最初的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够正确总结以往的教训,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选择的职业上,就完全可能实现坏事变好事的转换。从你的情况看,你还是有自信的,也知道自己在性格、行为方式上的一些所长。我建议你不妨考虑一下从事销售工作锻炼一下自己,迎接一个新的挑战如何?也许,你会有个全新的开始呢。制定职业规划重要的一点是要在了解社会现实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而自己在不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状态下,完全凭借主观的意愿去想象,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就这些单纯的想法进行评价更是无的放矢了。我的建议是,你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到社会上进行一些实习一类的实践体验,看看自己究竟适合从事怎样的职业,在有了一些最初的职业体验之后,再进行明确的职业定位及规划,可能就会更加现实了。 有志于在管理领域施展自己的职业抱负的想法很好,但管理职位的获得也一定是要从基层的实际岗位上起步的,同时你对自己是否具备成为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否清楚,这恐怕也要经过实践的磨炼和验证才能确认吧?因此我觉得连续读下去,让自己的学历一步到位的选择并不科学。更实际的选择应是尽快进入职场,补上实践这一课,然后根据现实职场的提示再决定或调整自己原来的定位及规划,这样也许会更加实际,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方向的选择 每一个进入职场的人都需要回答两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只有当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对职场了解的越深,才会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从而实现自己心底的梦想。 职业生涯自己把控 经常会碰到讨论是“做公务员好,还是去外企工作好”这样的老话题。当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免会生出很多的想法,总是希望找到最佳的途径,即使是那些没有面临职业选择的人,如还在读大三的学生,为了以后走哪条路而做准备的时候,可能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想以后去外企,自然需要把按照外企的要求来做准备,如练习好英语口语等;如果是准备考公务员,那么英语可能不是很必要了,更重要的是准备行政能力测试、申论等。 更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会被很多表象所误导。如公务员很轻松,收入还可以,性价比高;垄断企业收入不比公务员少,靠垄断过日子,日子自然过的很逍遥;外企对英语要求很高,混得好靠个人能力,搞关系倒是其次。其实,上面的几句话都是泛泛而论。公务员也有忙得要死的职位,收入也不高,如在内地的一些公务员岗位;垄断企业分很多种,不是所有的垄断企业收入都高,或者都不忙的,就算是同一家垄断企业里,也有很忙的职位,也有不太忙的职位;很多外企其实对英语要求并不是高,只要过了面试那个坎,会说说几句就可以了,特别是在公司做底层员工的时候,你所接触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最多也就称这位TOM,称那位JERRY,看的资料文档什么的,也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不难的英文;外企也是人组成的,关系在哪里都是重要的。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必须具体分析才能做更好的抉择。 就拿公务员的职位来说吧。就算是在那些所谓很轻闲的部门工作,也会因为个人的不同,有不同的结果。有些人认为那样的岗位,收入不错,工作轻松,性价比不错,适合养老,但是对于有雄心壮志的人不适合。真的是这样的么?其实还是要看个人的努力和方向。在这样的职位,如果混到了领导干部的位子,那是显然比在普通的外企当个经理要强许多。 事实上,牛人在任何环境都会成为牛人。他们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识,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位置,同时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居安思危的意识。 有个朋友举了他的同学的两个例子:一个是计算机硕士毕业,公务员,工作的前两年就通过自学以及业务实践的便利,通过了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税务师考试;另外一个文科硕士毕业,公务员,工作头年就利用空闲时间攻下了全国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至今英语与粤语都已相当流利,第二年攻下了司法考试,目前在考注册会计师。这样的人不管是在原来的单位混,还是有一天离开,都会在职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牛人是少数,自己恐怕做不到。事实上,在任何领域牛人都是少数,如果自己不努力而甘于平庸,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会是个普通人。人很难逃脱强大的概率作用,不努力的结果多半最后是成为普通人。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在那种被认为很轻松的岗位工作的人,也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丧失斗志。所以说,什么样的职业生涯其实自己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再拿外企来说,并非所有的外企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竞争激烈。某些大外企可能越来越本土化和官僚化,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国企”了。当然,如果没有什么上进心,在这样的企业里混混日子还是很舒服的。但是,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当经济危机或企业危机来临的时候,最先被裁掉的可能就是这样“混日子”、低职位、年纪大、薪酬高的老员工。因此,无论是公务员或者在企业里工作,都时刻应该保持危机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这样才能做到你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生涯,而不是被职业生涯所选择。 管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认为内在因素(个人努力)决定工作绩效的人,通常能够取得更好的绩效;而那些认为外部条件影响工作绩效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约束,表现出较低的绩效。在我们职业生涯的选择过程中也是这样,人不是只能受命运的摆布,人也能决定自己职业生涯的走向,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的命运。 成功或失败,可能很多时候由不得个人,有很多的时候命运会给我们开玩笑。也许再多的努力也不够,这个时候人们难免会灰心和失望,感叹人世的无奈。然而,生命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一次的成功或失败,不太会完全决定人以后的命运。当我们认识到,职业生涯更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那么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机会和成功就会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