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为什么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2025-04-04 06:03: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建立蜀汉政权,并与孙吴、曹魏形成三足鼎立局势的重要人物,其在知人善用方面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三国鼎立的态势形成之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以拥立汉献帝为政治主张,摔在在诸侯中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所以说曹操占据了天时的优势。

而孙权承接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战有长江天险,物可谓易守难攻,割据一方。所以说孙权占据了地利上的优势。

而‍‍刘备一无天时,二无地利,其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颠沛流离的斗争中度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算少,但他最后还是靠着大汉皇叔的名分,靠着礼贤下士,善用人才,以仁爱之名,团结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其所用,最终占据蜀中和汉中,形成和孙吴、曹魏相对峙的蜀汉政权,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总体而言靠着就是刘备掌‍‍握人和这一个优势。

因此,刘备在知人善用方面的眼光还是很毒的。

‍‍尤其是他对马谡的评语“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看之”,更是入木三分,恰如其分。

马谡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关键战役中犯下大错,不听副将王平之言,不当道扎寨,而是选择带军驻扎山上,最后被张郃围山断水,一败涂地,丢失了军事要地街亭,最终导致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大计失败,不得不上演挥泪斩马谡的戏码以安军心,从反面映衬了刘备当初的眼光之毒。‍‍

‍‍而仔细分析一下, 马谡也确实是难堪大任。

马谡能被诸葛亮重要,其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出身在荆州地区,和诸葛亮可谓是老乡,而且又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乡谚加身,自然让诸葛亮对其有了过多的期待。

之后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作为参谋的马谡又提出了不少合理意见,如此种种,自然让诸葛亮对这个小老乡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在刘备告诫诸葛亮不堪大用的时候,诸葛亮却回了一句马谡也是一时的英杰,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了。

但是马谡之前所作出的合理化建议,都是在他处于旁观者清基础上的参谋角色而做出的。

当马谡真正成为一军统帅时,他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

一、求胜心切,一心想着在街亭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逆转戏码来证明自己,结果被战场经验丰富的张郃将计就计大败之。

二、固执己见,不听从副将王平等人的合理化建议,为了表现自己,更不向诸葛亮请示而自作主张。

三、在遇到不利形势下,缺乏应变方法,眼睁睁看着张郃将自己的兵马困死歼灭而毫无办法。

所以综上而言,这个眼高手低的马谡确实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