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这句话中“水之形”的“形”和“下”字怎么翻译?

2025-04-18 23:08: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里的“形”是军队的态势。“下”是水流的方向。

出处:

春秋末年·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篇》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白话译文:

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兵的性态就像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

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

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回答2:

  1. “形”是军队的态势。

  2. “下”是水流的方向。

1.译文
兵力的部署好像流水,水的流动由高向低,进攻敌人总是要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进攻薄弱之处。流水的方向是由地势的高低所决定的,军队作战也是根据不同的敌人而决定胜利。

所以,军队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状。所以,军队根据敌人变化而取胜的,叫做“神”。

2.赏析
    “虚实”是古代兵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所谓“虚”,一般指兵力单薄、士气低落、粮秣匮乏、军队疲惫等;所谓“实”,主要指兵力集中、士气高昂、粮草充足、休整良好等。

“避实击虚”的要义就是衡量优劣,扬长避短,攻虚击虚,争取主动。孙子这里用流水的特点比喻用兵打仗的基本要义,提出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这一带有普遍规律的作战原则,这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重大贡献。

无数战争实践表明,军事斗争的规律就是强胜弱败,实胜虚败,只有认清敌我虚实之势,根据具体情况因敌制胜,才是高明将帅的取胜之道。因此,自孙子提出“虚实”这个概念后,后世兵家无不重视它、研究它、运用它。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论说:“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这种看法是名符其实的。

3.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