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春秋战国以公元前475年,即周元王元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由于孔子在这个时期著有《春秋》,所以后史把这个时期称为春秋。这只是后世为了方便记载,给了春秋和战国一个标准性的说法。
春秋和战国真正过度是公元前481年“田齐”代“姜齐”;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赵魏韩)”。这两件标志性历史事件被看成是春秋和战国标志分界线。
为什么区分开春秋和战国呢?
因为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生产、思想 发生的质的变化。政治制度不同
春秋时期主要政治制度还是“分封制”,所有诸侯国国君都是有天下共主,周天子分封而来。而“田齐”代“姜齐”“三家分晋“明显就已经跳出分封制。
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也没有太大权威,但是所有侯国还是要借着周天子的旗号做事的。战国时期则基本完全无视周天子,属于天下失去共主的状态。经济改革
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申不害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 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土地,在各种改革下,逐渐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军事战争不同
春秋时期各国抢地盘的战争规模相对比较小,影响也相对较小。战国时期经常有大规模战争,有些战争甚至死伤十数万,吞并一个国家,直到秦一统天下。生产力升级
春秋时期出现了冶铁技术,但是应用较少。到了战国时期铁器被大量应用,大大提高的当时农业的生产力。(铁器对武器装备也有了革命性升级)。
思想支持由春秋过度到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纷乱,人才需求大,所以出现“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盛况。春秋时期思想文化逐渐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则开始完善并且形成实用思想,为新的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提供理论指导。(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都是法家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