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于孩子智力、知识水平尚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大惊小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父母可亲切地指出与事实相违的地方,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与现实分开,切不可粗暴地训斥,也不要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莫明其妙,惊惶失措。
2、 孩子有说谎的不良行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家长先不要责备孩子,而是要找出原因,属于有意识说慌的,要帮他分析危害。可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孩子了解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会失去朋友,并鼓励他,帮助他改正。当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级以信任。要激励孩子鼓足勇气,积极向上,争取做一个高尚的人。
3、 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成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可通过故事、电影及文学作品等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切不可不负责任地对孩子轻易许愿,如“你要是乖,我就给你买……”,而后来又不兑现,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跟着你学说谎话。
那得看什么故事了,如果是真善美的故事,老师应该鼓励,而不是打破孩子的美好,如果是不美好的故事,老师应该告诉孩子这是假的,是不可以这么做的。
幼儿的记忆力还是很精确的,幼儿能够记住的都是幼儿感兴趣的语言、物品、人物、画面和细节。家长和幼师都要关注孩子感兴趣的关键点。分析这个关键点怎么样对幼儿起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幼儿的现实混淆,很多情况是幼儿接触的事物太多,不能够清楚记忆、准确分辨和一一对应,只能反复练习,加深印象,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现实环境,让幼儿能真实地去感知。
幼儿的与现实混淆的说谎现象,也可以说是答非所问。一是幼儿忘记了,二是幼儿有意识转移话题。无论怎么样,只要幼儿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交流,家长和幼师一定要耐心给幼儿传递正确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语言是开启大脑和心灵的钥匙。
孩子没有说谎,孩子只是说出了心里话。
这跟 幼儿想象力发展有关: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游戏活动的发展,幼儿期的想象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其特点仍是:想象的有意性和创造性初步发展,想象的无意性和再造性仍占主要地位。
1、幼儿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生的想象。如,看到天上白云就能够想到它象某种动物。
有意想象:是有一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这是按一定任务进行的想象活动。如,雕塑家在创作一件作品前,总是先想象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再进行精雕细刻,这就是有意想象。
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一)幼儿初期,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物直接引起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主题,没有预定目的。如,幼儿拿到积木即玩积木,究竟要搭什么,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在摆弄过程中看到它象什么就说是什么。
(二)想象的主题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如,在游戏中,一组幼儿开汽车,一组幼儿搭积木,一个幼儿忽然看到开车的一组,就把积木搬过去把原来的汽车用积木搭成大卡车,结果两组幼儿都来搭大卡车。
(三)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这与他们的想象往往没有预定的目的有关。例如,一幼儿拿到方向盘做开汽车的游戏,手里转动着方向盘嘴里喊着““di , di&uot;,就已经满足了。至于开的是什么车,到什么地方,做什么等问题都不会去考虑。
(四)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往往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夸大的部分,往往是儿童印象中特别深刻的部分。比如:你问孩子“你想长多高”?他说:“就长天那么高”。
(五)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出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往往会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内容当作真实的。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小男孩,看了武打片后就对着身边的小伙伴“嗨!嗨!”地打起来。 以前还有一个小朋友学“地球超人”,从楼顶大喊:“我--是--地--球--超--人……”然后张开双臂象飞一样跳了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了。
还有的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口袋里装了些玩具回来,家长问他哪来的,他说是我的。家长就说他,我就没给你你哪来的?这么小就学着说谎?偷人家东西?然后,“啪!”“啪!”就抡起了大巴掌,孩子自然是一顿皮肉之苦了其实,孩子虽然挨打了,但他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他并不是有意说谎,在他的心灵里并没有“说谎”和“偷”的概念,他只是很喜欢而已,他把想象和现实分不清,把自己想要的物品就想象成自己的。大人这一打,反而还强化了他的概念,从此才知道了原来这就叫“说谎”和“偷”啊?
家长知道这是幼儿阶段的想象特点后,遇到这种情况要正确引导,告诉他,那是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回家来,明天一定带到幼儿园交给老师。幼儿中期,想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渐能按照成人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想象。语言在想象中逐渐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已能通过成人形象化语言的描述,进行有目的的想象。比如:大人给他讲故事,说到逗人处他会笑个不停,那是他脑子里有了可笑的想象。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性和目的性。想象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的心理过程,并能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如,5---6岁幼儿已有可能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词汇,头尾连贯地、合情合理地编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