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和信教材两本教材上的说法不同是因为对辅酶NADH和FADH2经氧化磷酸化能合成多少个ATP(即P/O比)的看法不同。
老教材一般都说:
一分子
NADH--->3ATP
一分子
FADH2-->2ATP
但是新编的教材采纳了新的实验数据,认为P/O比不一定是整数,算上各种损耗,实际
一分子
NADH--->2.5ATP
一分子
FADH2-->1.5ATP
按这种算法,合成的ATP自然就少了。
16碳的饱和脂肪酸(软脂酸)彻底氧化要经过7轮β氧化,可产生8乙酰-CoA、7FADH2、7NADH,但是进入线粒体之前的激活过程需要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ATP转化成AMP)。产生的8乙酰-CoA进入TCA循环可生成8*10=80ATP,7FADH2可生成7*1.5=10.5ATP,7NADH可生成7*2.5=17.5ATP。故一分子软脂酸(16碳饱和脂肪酸)总共可生成ATP数为:
80+10.5+17.5-2=106
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1分子ATP,两个高能磷酸键。
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则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2+7×3+8×12-1=130ATP
其实,楼上的答案也是对的,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消耗两分子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