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照相机的区别是什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答)

快点,急需答案,越准确悬赏越高!!!
2025-04-17 05:24: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最佳色温设置——为什么巧用色温是色彩优化的灵丹妙药?
白平衡设置就是色温设置。色温概念属于传统摄影的基础知识,本节不准备过多解释色温,仅就与数码白平衡有关的部分概念稍作讨论。尽管原理相同,但是数码技术对色温的应用和控制不完全照搬胶片的技法,设定、改变色温的操作皆有很大的不同。
自从凯尔文用数学解释了色温,对色温量化后,就可以从胶片制造、光线运用、滤色镜校正、直到暗房还原的全部摄影环节中来把握色温,最终达到准确表达色彩的目的。
在传统摄影中,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日光型、灯光型胶片。用得最多的色温滤色镜是雷登80和雷登85系列,对灯光和日光型胶片通过滤色镜转换色温。使用技巧之一是用日光型胶片拍摄晚霞而不加滤镜使之更红,或者使用灯光型胶片拍摄夜空,不加降色温滤镜,而使画面更蓝,通过微倒度计算用多种滤色镜控制色温。但是价值不菲的且数量巨多的镜片购买和外出携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除非特别需要,一般摄影师不会购买全套的色温滤色镜去控制色温。也就是说,传统摄影中的色温问题并没有从应用、实用的层面上根本解决。当然,控制色温除了滤色镜,还需要色温表。
顾名思义,“色温”与温度有关。不错,凯尔文就是把一块黑铁在火中加温至800°时,铁块开始发出暗红色。随着温度上升,铁块的颜色也开始由红变白,温度越高铁块发出的光线中蓝色光谱越多,而红线光谱减少。对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过程,本无需赘述。但是,这个过程是很多人误以为温度与色温有关系,认为温度就是色温,而误解了色温真正的概念是物体光谱成份的改变,光谱本身并没有温度,蓝光比红光的色温高,是因为蓝光在光线中的比例大,而红光反之。
一炉钢水的色温高,还是一个蓝色的荧光灯的色温高?许多人说,钢水高。错,把温度当成了色温。如果在眼前放一块蓝色的滤色镜看钢水,钢水色温一下子就升高了2200K,那炉钢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只是进入我们眼界的蓝色光线比例升高了。一句话,色温就是检验光线中红-蓝光线的比例的一把尺子,蓝光多则色温高,红光多则色温低,与温度无关。
2、关注亮部,应对高反差——为什么关注亮部可以得到额外宽容度?
尽管数码相机有不少于10级的宽容度,但是这种宽容度应对高反差场景还是远远不不够。在胶片摄影中,主张按画面中灰值曝光,以使曲线的趾部和肩部尽可能覆盖画面的高光和暗部层次。胶片的暗部层次一旦冲洗出来以后即定形了,不能再增加层次。原先存在于暗部的大量细节,因为没有足够的曝光量使之达到显影的程度,在定影漂白中被永远褪去。然而存在于数码相机影像中同样的暗部层次不会褪去,依然存在,可以在后期通过调节再现出来。数码的这个优势改变了我们长期形成的曝光、测光、对曲线落点判断的运用习惯。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曝光思维和新的拍摄方式。
对高反差,过去我们只能够依靠按高光曝光损失暗部、按暗部曝光损失亮部的办法拍摄。如果强调直线部分,只好两头都损失。由于数码的影像信息保留的特点和后期丰富的制作手段,对于高反差画面可以提高落点,利用曲线中直线段接近肩部的区域,按亮部曝光保留亮部的更多的层次,而暗部的层次在后期来调整再现,从而解决了高反差的大部分问题。为什么要按亮部曝光而不是暗部?如果是按照暗部曝光,高光处落在曲线亮部的宽容度之外将会变成一片苍白,读取数据RGB全部都是255,CMYK则全部都为0。数码后期对全部都为0的全白区无能为力,而对暗部没有显现,但确实存在的层次,有惊人的再现能力。
按照中灰值来曝光,只能够保证数码相机的正常的实际宽容度(图3-46)。按照高光曝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向右曝光”,加上后期调整,可以大大地扩展有效宽容度,使宽容度能够由原来的大约10级扩展到14级到15级(图3-47)。数码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厂家不提供数码宽容度的指标。对宽容度的测算,只能通过实际拍摄、实验获得。国外的专家测算出宽容度为11.2级,我赞同国外专家的测算。根据我拍摄的结果应该不小于10级,基本接近11、12级,与国外专家的结果基本相符。如果通过后期调整再提亮暗部,实际得到的宽容度至少可达到12~13级。假如采取按亮部曝光更多地记录高光层次,结合在后期提亮暗部的方法,宽容度可以提高到14~15级。这是经过多次实验证明过的,真是令人惊奇和兴奋。常听人说数码宽容度小于胶片,但实验的结果显示数码宽容度大于胶片。当然前提是优秀的前期拍摄和到位的后期制作。我们来看看实际拍摄的照片。

http://blog.sina.com.cn/dawang705最全,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