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目前的观测和计算机模型都显示,恒星诞生于星际云中。
你的问题分为很多个。分别说一下。
1、恒星外层的氢和氦是否参与核聚变反应?是否包括全部的氢和氦?
不参与,不包括外层的氢和氦。恒星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始终发生在恒星中心附近,因为那里的物质密度和温度足够大。对于小质量恒星(如太阳),成为主序星后,首先进行的是中心的氢聚变为氦的反应(现在太阳中发生的就是这个反应),外层的氢不参与反应。当中心附近的氢都反应完后,氦聚集在恒星中心,成为一个氦球,聚变反应会发生在氦球的表面。就是说,反应区域向恒星的外层推进。随着氦球的增大,表面密度和温度略有下降,反应强度也会下降,恒星会稍稍膨胀一点。如太阳现在正值中年,它的体积比刚形成时已经增大了大约10%多一点,表面温度也稍稍下降了一点。但由于发光面积也在增加,所以从总的辐射能量上基本看不出变化。当恒星中氢含量减少到原来的80%时,恒星就会膨胀为红巨星了。此时,氦球表面温度和密度已经不能维持氢聚变反应了,于是,中心辐射压下降,恒星继续收缩,氦球内部温度和压力上升,引发氦聚变为碳(同时也生成氧和氖)的反应,中心逐渐积累形成碳球。恒星更大了,表面温度也更低了。当碳球足够大时,氦聚变反应也停止了,恒星开始失去外壳,氢和氦逐渐消散在宇宙空间,成为行星状星云,同时暴露出中心的碳核,就是白矮星了。这颗恒星的一生就结束了。对于大质量恒星,初期演化同样如此。但后期因为质量大,引力也强,中心收缩还会引发碳聚变等一系列核反应,直到中心生成铁。然后发生超新星爆发,把它含氢丰富的外壳,连同中心的一部分铁和在超新星爆发中生成的少量超铁元素一起抛散在宇宙中,中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所谓“恒星耗尽燃烧”,指的是中心的物质,不涉及外壳。
2、两种星云是同一种性质的吗?
基本相同。在宇宙形成早期,星云物质只有氢和氦,这是原始星云。小质量恒星通过行星状星云消散出的外层物质中,也只有氢和氦,与原始星云组成相同,但比例略有不同,其中的氦稍多一些。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星云中,除了氢和氦外,还有少量的重元素(天文学中,把除氢和氦以外的元素都叫重元素),从锂开始,一直到铀,原子序数越大,含量越少。
3、爆炸后形成的星云中还会诞生更些的恒星吗?
不能直接诞生出新的恒星。不论是行星状星云还是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星云,其中都不能直接诞生出新的恒星。原因是这些星云的密度太低了。要形成新的恒星,必须把这些星云与原始星云混合起来,提高星云中物质密度。
4、太阳是不是在更大的恒星死亡后留下的星云中诞生的?
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组成太阳的物质中,一定有原始星云的成分。说不是,是因为太阳至少是第二代恒星。组成太阳的物质中,还含有上一代(或上几代)恒星的物质。太阳光谱中含有铁元素的谱线就是证明。
5、诞生出太阳的星云是如何产生的?
一部分是原始星云,但其中掺杂了上一代(或上几代)的恒星物质。当行星状星云中的物质、超新星爆发后抛出的物质与原始星云混合后,一是提高了星云密度,二是外来引力波(如超新星爆发所产生)或引力摄动(附近有大质量天体掠过)对星云产生了推拉或“搅拌”作用,破坏了星云中物质的引力平衡,一些星云物质就会在稍稍高一点的密度集中区产生的引力作用下开始集中(宇宙空间的物质密度大约是2-5个原子/立方米,而星云中物质密度大约是500-数千个原子/立方米)。而且这种物质集中一旦发生就无法停止了,因为引力会随着物质集中而越来越强。于是,新恒星就从此产生了。我们的太阳及太阳系就是这么来的。
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