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还是打了八年?

2025-04-08 04:50:3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天宝年间驻扎在范阳的安禄山却领三个藩镇之兵,以清君侧之名,大举对唐王朝进行攻击,一时间叛军所向披靡,唐朝东西二京洛阳和长安先后被安禄山占领,唐朝也在这次动乱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可是后来在占领了长安之后,安禄山的燕军就开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财富,所以未对逃往巴蜀的唐玄宗进行追击,从而让唐朝重新集结兵力。加之安禄山本人因为身患重病,其子还对于谁接班争得死去活来。所以浩荡一时的安禄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颓势。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就应该歇菜了,可是在安禄山死后,又花了七年,才将叛乱彻底扑灭,这又是为何?

首先,身为唐王朝的统治者的唐肃宗没能做好平叛的决策。都知道安禄山的燕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带着自己心爱的杨贵妃往四川跑路,而身为太子的李亨则去了甘肃,并且在灵武自己当了皇帝,遥尊老爹唐玄宗为太上皇。后来唐玄宗回来,却是被儿子一直软禁起来,晚年十分的凄惨。等到唐肃宗平定安禄山残党的时候,命广平王为总指挥,而大将郭子仪任副指挥。

可是吧,唐肃宗这个人因为自己本身就上位不正,所以对于权力是十分的谨慎。而广平王这两个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指挥,就被唐肃宗叫回长安陪自己了。唐肃宗不为别的,就怕广平王有了势力之后夺自己的权,更怕郭子仪统领天下兵马,以后成了第二个安禄山。

其次,唐军在平叛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的指挥调度,明明是六十万大军,后来却被一举击败。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所以唐肃宗就派了十个藩镇的节度使一起去讨伐,可是吧又不设老大,所以一路上十镇联军是要多乱有多乱。最后肃宗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太监鱼朝恩做了监军。虽说声势浩大的唐军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团团围住,可是在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史思明。

史思明一看唐军人数虽多,可是缺乏统一的指挥,于是先是试探性的进攻了唐军,然后发现唐军也就这么回事。所以便倾巢而出,唐军还不知道是谁,就被稀里糊涂打趴下了,兵败如山倒,六十万人就这么凉了。

最后,安史之乱为何能够维持八年,是因为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安禄山的反叛,而是四个人的反叛。在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就做了大燕的皇帝,而安庆绪死后,猛将史思明又将大燕的旗帜重新扛起,后来史思明没了,他儿子史朝义也上了道。而唐军在平叛的过程中,先是和安禄山在东西二京中拉锯,后来史思明降唐,安庆绪的日子就到头了。

可是吧,唐军这乌合之众的样,看着史思明牙痒痒,这不一群肥羊么?复叛,果断的复叛。于是史思明又成了大燕的人。然后唐军又是讨伐史思明,史思明是员虎将,唐军怎么都打不过。后来因为他儿子史朝义将其杀死,唐军终于捏着个软柿子了,方才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回答2:

安禄山去世后,安史之乱仍未停止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安史之乱为什么是持久战?我们需要从战争的本质,战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来寻找答案。在字典中,战争定义为: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和暴力手段。从矛盾的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前,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区别。举例来说,一场洪水,把房屋冲垮了;此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发洪水,根本原因是房屋不够坚固。

安禄山

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史书载:“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后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开始。

杨国忠

从唐朝政府查找根本原因,有三点:第一,唐玄宗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峻,失去土地的百姓沦落为流民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唐玄宗为首的政府消极怠政致使政治腐败,国内矛盾日趋激烈;第二,唐玄宗时期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这些雇佣兵被地方军阀收而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第三,当时边防设立节度使制度,使军政大权集于一人为藩镇割据提供了制度保证。上述因素导致中央对地方缺乏统治力,最直接的表现是,中央与安禄山(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兵力不相上下。

唐玄宗

安禄山晚年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被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杀害。安禄山的死亡,并不会马上改变现有内部矛盾,且双方军事力量旗鼓相当——唐朝28万、叛军30万,战争就不会结束。继安禄山之后,史思明扛起反叛大旗,继续与朝廷对抗。战争是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目的,在这过程中,唐朝军与叛军的军事力量此消彼长。最终,起义军内部的分化,纷纷投降朝廷,失去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安史之乱由此结束。

回答3:

要想明白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持续了八年,我们需要来简单了解一下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以及发生时间和结束时间。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的一次部下造反事件,开始时间是755年12月16日,结束时间是763年2月17日,正好是八年的时间,因为叛乱军的指挥官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位,所以就被叫做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

可是在安禄山造反一年后,他就死了,但是安史之乱仍然还在持续,难道安禄山的死,不是安史之乱被镇压而死?其实不是。

《旧唐书》记载安禄山有眼病,起兵以后就失明了,脾气变得非常的暴躁,对左右的侍从,将领基本上是非打即骂。李猪儿是安禄山身边最宠爱的一个宦官,所以挨打的机会也是最多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经常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非常担心被自己的会脾气暴躁的父亲废掉。于是联合李猪儿把安禄山给杀了,取代了安禄山的政权。

所以说安禄山的死其实是内部的问题,只是换了一届领导人,其实安史之乱的发生,安禄山就是一个带头人的作用,所以在它死后,他的部下并没有停止造反的节奏。

安禄山历史画像

那么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持续八年呢?主要还是跟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关。

在唐玄宗的后期,一直都是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在这个过程能排挤的基本上都被他排挤出去了,尤其是藩镇被他排挤的最厉害,安禄山最怕的就是李林甫,后来杨国忠接替李林甫以后,还不如李林甫,李林甫好歹也替朝廷办事,但杨国忠眼里只有自己,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可以说生生的把安禄山逼反了。

杨国忠历史画像

所以原本由一场个人的叛乱,直接变成了两股势力的对抗,以至于在杨国忠最后被赐死,而安史之乱的内部也充满着阶级斗争,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杀了,史思明又把安庆绪杀了,号称大燕皇帝,但最终他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

直到宝应二年(763年)春天,史朝义兵败范阳,无路可走,自杀后其余叛军分别投降,才结束了这场历史八年的安史之乱。

所以说安史之乱既是一场地方与朝廷的对抗,也是一场地方内部自己的对抗,所以直到代宗即位以后,这种内部的斗争有所缓解,才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