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前古近系属于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形成的残留盆地的特征,应用“露头类比、井震结合定相、盆地结构定格局、优势相法定展布”的“五位一体”沉积体系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了前古近系的沉积演化与储层特征,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其分布。
(一)中新元古界沉积体系和储盖组合特征
中新元古界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碎屑滨岸-浅海沉积体系和潮坪沉积体系,纵向上划分为5个大旋回(超层序)。下部2个旋回发育完整,为低位碎屑岩、海侵页岩和高位碳酸盐岩沉积;上部3个旋回以海侵、高位期陆棚、潟湖相页岩沉积为主,发育了良好烃源岩。该时期储层的形成受沉积、成岩、构造应力和岩溶作用等多因素控制,蓟县系铁岭组和雾迷山组藻结构碳酸盐岩、结晶白云岩是华北地区北部最佳储层,并发育2套有利储盖组合:铁岭组为储层,下马岭组为盖层;雾迷山组为储层,洪水庄组为盖层。
(二)寒武系—奥陶系沉积体系和储盖组合特征
寒武系—奥陶系纵向上可分为2大旋回(超层序)、7个三级层序,体现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演化序列,发育潮坪、台地-浅海2种沉积相序列。沉积体系展布主要与该演化过程所导致的海侵或海退的方向有关,寒武纪—奥陶纪早期,南北边缘主要以浅海陆棚和开阔台地相为主,中部则以潮坪相为主;寒武纪—奥陶纪晚期,南北边缘主要以潮坪相为主,中部则以局限台地相为主。该时期储层根据成因可分为风化壳型、白云岩类内幕型和断裂岩溶带型3大类。发育2套有利储盖组合:奥陶系顶部为储层,上石炭统本溪组铝土岩为盖层;奥陶系冶里组、亮甲山组白云岩为储层,峰峰组、下马家沟组膏盐岩、泥质碳酸盐岩为盖层。
(三)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体系和储盖组合特征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相类型可以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纵向上划分为2个超层序和6个层序,体现了总体海退的沉积相序列。在空间上,自北而南依次分布冲积扇体系—砾质辫状河体系—砂质辫状河体系—曲流河体系—三角洲体系及碎屑滨岸体系。该期储层主要分布在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但横向相(微相)变较快,在靠近不整合或断层处河流相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发育一套全区分布的储盖组合:上石盒子组为储层,中生界底部的煤系或孙家沟组泥岩为盖层。
(四)中生界沉积体系和储层发育特征
中生界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湖相、沼泽、火山岩相6类,纵向上划分为4个超层序,体现了构造体制多次转变的特征。相应地,沉积体系展布分割性强,尤其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断陷期受不同方向断裂控制的特性。为此,将渤海湾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断陷期盆地划分为拆离断陷型、拉张断陷型、反转断陷型和走滑断陷型4种类型。
拆离断陷型受太东断裂拆离活动控制,呈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湖盆宽、水体浅,物源主要来自陡坡,属于补偿性沉积盆地。拉张断陷型受拉张正断层控制,形成了东断西超的箕状凹陷。其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带窄,沉积厚度受拉张强度控制。反转断陷型受左旋走滑影响,东西向逆推断层反转,产生北东断、西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山”相间,盆小水浅,砂多泥少,属补偿—过补偿沉积盆地。走滑断陷型受走滑断裂控制,属走滑拉分型断陷。湖盆呈窄、深的双断特征。基底沉降快,经历多期次的火山活动-河湖相沉积旋回。
该时期储层可分为碎屑岩和火成岩两大类,且以碎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和裂缝为主,分布不稳定。
总之,各期盆地沉积环境和不整合控制了储层发育展布;前中生界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改造,中生界储层主要受控于原始建造。研究区发育铁岭组/下马岭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马家沟组/石炭系、石盒子组/中生界等5套区域储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