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古代的通缉令不但有效,并且还很高效。当时通缉令发布的部门是行政最低级单位负责,也就是常说的“县衙”,无论哪一级的机构要通缉犯人,都要交到县衙,再由县衙负责张贴,需要全国通缉的,就需要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文告连同通缉令一起送往全国各地。这里面有个问题,那时候没有复印机这么高尖端的设备,每一张都需要手绘,如果是送往外地的,就需要由当地的工作人员仿绘。
通缉令的效果不怎么样,但不意味着通缉令对通缉犯没有震慑力,在古代做通缉犯也并不是快乐逍遥的,因为古代是一个熟人社会,而且乡里有保甲制度,邻里对你是知根知底的,一旦通缉令下来,重赏之下不一定真的有勇夫,但一定会有同乡为了赏钱去告密的,所以成了通辑犯,不能回老家,不能跟兄弟父母再见面,只能流亡外地,隐姓埋名过一辈子。
古代不允许人口流动,持有哪里的户籍想离开这个区域,必须要有路引,没有路引按流民处理,运气不好的给你发卖成官奴也是寻常事情,让你没事瞎跑。保甲制度,最残酷也最有效,一人犯罪保甲连坐互相监督,好多投亲访友的流窜犯就是这么逮住的,一旦被抓又拿不出相应的路引和人证,很少有人能把刑具吃个遍吧?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梁山好汉犯事好多都是被人告发了,其实就是这些人的成功案例。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照相技术,画像也很抽象,不过基本面貌特征已经具备了。再加上重赏之下,犯人是根本跑不了的,除非这个人永远不被人看到。
在农耕文化里,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土地上了,一般不会到处去。而保甲制度的实行,是大部分人平常所见都是自己的熟人,一旦某一天身边出现一个陌生人,他们一定会非常注意的,而陌生的特征又与通缉令相符合的话,他们一定会报官。 所以我们说古代的通缉令,他抓到犯人的几率是很大的。
通缉令是可以抓到犯人的。因为通缉令一旦出来就会贴满大街小巷,所以犯人很有可能被抓获。
可以,因为通缉令上面除了画像还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人员流动不频繁的古代,要抓到犯人还是很容易的。
肯定可以啊,因为这通缉令其实可以说就是悬赏令了,有钱谁不赚啊,抓到人就给官府,然后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