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妻子的坎坷经历??、、、急需!

2025-04-19 00:51: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徐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的家庭,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张幼仪虽然出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芥蒂。 结识林徽因后,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解除婚约。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离婚后的张幼仪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徐志摩一生浪漫、痴心,执著,他为人厚道,热情,但他对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

  林徽因是在英国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徐志摩,两人便一见如故,并互引为知己。从此以后,在柔柔的康河绿波边,金阳沐浴的垂柳下,他们漫步吟诗,互诉衷情,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可是,当徐志摩离婚后,林徽因在父辈的安排下,已与梁思成有了婚约。

  胡适曾这样说过:“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林徽因恰恰把这三者水乳般地交融成完整的一体。透过她飘逸的才思、清丽的文字引领我们缓缓地走近她。原来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达到至美至善境界的女神化身。

  林徽因也曾经透露过内心的蕴藏,她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这便是林徽因为何不嫁徐志摩的真正原因。

  林徽因不嫁徐志摩是明智的,这明智除了对徐志摩的怀疑外,还有对自身的怀疑——假如一旦进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自己能永远保持让徐志摩心动的那种美好吗?很难。那么,到那一天,梦破灭了,水晶变成玻璃,情何以堪?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所爱的并不是真实的她,他只是把一些关于女性的美好的想象都加到了她的身上而已。这说明林徽因对于人性和情感是多么透彻和了悟。

  她眼中的徐志摩也许是纯真的,诗性的,多情的,但她更知道正因为如此,多情如徐志摩就会像那一片云,偶尔投影在这片波心,偶尔又会翩然地投影到那一片,这几乎是嫁给徐志摩的必然命运,所以她不要这样的命运。

  聪明的女子选择了做他一辈子的红颜。林徽因用理智战胜了情感,将对徐志摩的爱情放到了婚姻之外精神之内。有人说“得不到的美是最永恒的美,得不到的爱是最永恒的爱。”他们做了一生一世的朋友,创造了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

  事实上,林徽因不嫁徐志摩而嫁梁思成的选择是对的,眼看追林徽因无望,便很快地恋上了北京名媛陆小曼。陆小曼娇艳美丽,多才多艺。在女性刚刚被社会注视的20世纪二十年代,她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她娴熟两门外语,写得一手刚劲秀丽的毛笔字,懂得绘画,也读诗词,还擅长音乐、舞蹈,又习京剧、昆曲。她为人热情、豪爽、直挚、大方;她个性鲜明,我行我素;她聪明伶俐,圆润通达。那个时代,女人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而她却能冲破礼教防线,排除社会舆论,挣脱家庭束缚,去追求真挚的爱情。

  陆小曼一生为了依自己的真性情生存,不去做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新女性,一个真女子。正如胡适先生所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