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成反向变动的原因

2025-04-16 18:39: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根据飞利浦曲线,反向变动是因为他们成替代关系(虽然飞利浦曲线有失灵,出现在我国1980-1982和1991-1994),但在这里主要还是回答您的问题吧,给您引用如下文字:
PS:具体问题其实还需要讨论,不过下面观点可以作为参考而作进一步研究。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
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
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也是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浦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50-60年代西方国家实际情况。70年代末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又不存在这种关系了。于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解释。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1)货币主义者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浦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浦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菲利浦斯曲线长期。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SPC1和SPC2为不同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线,LPC为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长期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 ū )出发的垂线,说明长期中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浦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凯恩斯的论述反映了30年代大萧条时的情况,菲利浦斯曲线反映了50-60年代的情况,而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论述,反映了70年代以后的情况。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围绕菲利浦斯曲线的争论,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宏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5893&page=1

回答2: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而通货膨胀达到恶劣之后,对经济及企业的伤害是很大的,企业无法负担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大量倒闭,此时呈同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