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 dú,意思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扩展资料:
慎独在儒家的应用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慎独就是指: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扩展资料: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言行如一是恭敬的为人准则,是做到慎独的第一要求。《论语•为政》中记载: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语出《中庸》
慎独,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慎独:[ shèn dú ]
引证解释: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1、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3、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