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中学的历史沿革

2025-04-06 01:11: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榆林中学学生张学德(建国后曾任东北电力局局长)、王国宾(共产党员)联络榆中、职业中学、女子师范同学11人,在榆中教师唐永健(建国后任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阎方日斤(真名杨黎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财委主任)的支持下,组织抗日救国团,以讲演,演话报剧的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世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醒榆林民众,经商定筹办《前哨周刊》,由姬也力(榆中学生,建国后曾任中央党校党委常委)通过共产党员汤昭武(原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秘书)征得总司令邓宝珊将军同意,邓亲自撰写了发刊词,并捐五十块银元。当时,榆中学生高岗(建国后曾任国家副主席)由边区来榆,由请高给《前哨周刊》题词:“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十月,《前哨周刊》出版,“周刊”负责人姬也力、编辑马沛文(榆中学生,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张书绅,参加刊物活动的还有尤镇、尤忠、王国侠等三校学生士多人,分工负责撰稿、印刷、校对、发行等工作,先后发行二十五期。除在榆林临售外,其余邮发陕北各县,由于刊物发表一些学生抨击国民党守军抵抗不力,引起军统特务和富文(榆林专员)的仇恨,吧印好未发出的刊物全部拿走,查封了工作用具,《前哨周刊》从此被捣毁。此后,榆林三校的抗日青年救国团在张学德等人的领导下,扩大组织了战地服务团,参加的学生近百人。到绥远前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返回后,有的去了延安,有的仍在榆中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