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相比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主要有安全、低成本和易于上手的特点。协作机器人的主要卖点之一就是灵活开放。协作机器人提供丰富的脚本语言扩展库,利用脚本语言的特性,可以使软件具有更高的扩展性和移植性。功能更加丰富灵活。协作机器人可以担当许多角色,通常为服务角色和工业角色。服务型协作机器人用于在公共场所提供信息、运输货物或提供安全保护。工业型协作机器人则具有多种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拾取和放置、包装和码垛、组装、机器维护、表面精加工以及质量测试和检查。
遨博协作机器人起源于199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魏洪兴接到国家项目-研发国产协作机器人。在2015年推出国产第一款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工业协作机器人。目前遨博的技术先进性和制造研发能力位列全国第一,世界地位第二,已经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领航者。遨博机器人在重复定位精度为0.02毫米,绝对定位精度在0.2毫米。已经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同一水平。同时遨博机器人已经做到核心部件国产化,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自主可控。
顾名思义,和人一起来工作,传统机器人速度快,危险性强,而协作机器人安装有高灵敏度力传感器,且开启协作模式后速度限制在一个安全速度内,触碰后,机器人在几百毫秒内停止动作,可以让工人与机器人工作范围内一同工作,且有些品牌的写作机器人可以手动引导和编程,但是速度有限,需要较复杂的前期设置和负载设定,另外协作机器人的外观一般不同于一般机器人,大型协作机器人会有外部保护装置
协作机器人的兴起意味着传统机器人必然有某种程度的不足,或者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点:
1、传统机器人部署成本高
其实相对来讲,工业机器人本身的价格并不高。主流场合使用的机器人,根据负载能力不同,售价区间在¥10w~¥40w。一般情况下一台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在5~8年,作为比较高端的工业设备来讲并不算贵。
传统机器人贵在其部署(将机器人安装到工厂并正常运行)成本上,原因有两个:
目前的工业机器人主要负责工厂中重复性的工作,这依赖于其非常高的重复定位精度(重复到达空间某些固定位置的能力,一般机器人可以做到0.02mm以下),以及依赖固定的外界环境。为了保证这一点,除了机器人本身的设计要求之外,还需要待加工的产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便机器人每次都可以到同一个地方准确的拿取或者执行某项操作。对于现代复杂的流水线作业来讲,在整个产线上为每一个使用机器人的工序都设计这些固定的外界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占用大片宝贵的车间面积以及长达数月的实施时间。
机器人的使用难度较高,只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才能熟练使用机器人完成配置、编程以及维护的工作,普通用户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简而言之,单独的机器人无法直接用于工厂的生产线上,还需要很多外围设备的支持。虽然机器人本身是一种高柔性、高灵活性的设备,但整个生产线不是,一旦涉及生产线变动,费用很高。
2、传统机器人无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中小企业是目前机器人新兴市场的主要客户,目前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无法很好的满足SME的需求。传统工业机器人的目标市场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生成的企业,对机器人系统高额的部署费用相对不敏感,因为在产品定型之后,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生产线可以不做大的变动,机器人基本不需要重新编程或者重新部署,可以*大化利用机器人标准化、高效率的特点,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
而中小企业则不一样,它们的产品一般以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征,没有太多的资金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并且对产品的ROI更为敏感。这要求机器人具有较低的综合成本、快速部署/重部署能力、简单上手的使用方法,而这些,传统机器人很难满足。
此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