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出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但人们誓死不投降。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二、背城借一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出自《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公元前589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倾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当时晋方提出了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再加上鲁、卫两军主将的劝说,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背城借一”成为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成语,屡见于史料与文学作品当中。如《北史·周本纪》中,有“伪安德王高延宗,扰攘之间,遂窃名号,与伪齐昌王莫多娄敬显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中有“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节中有:“时国论纷纷未决,咸欲收拾余烬,与奥军背城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