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权明明是魏国大将却被《三国志》写进蜀国之中?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但蜀汉的建立颇为艰辛,为了夺取根据地,刘备在庞统等人的帮助下,进攻益州。当时益州牧刘璋,曾派法正等人迎接刘备进四川,刘璋的主簿黄权反对,认为刘备不是一般人容易打发,更何况一山不能容二虎,但刘璋听不进去,还将他外放广汉当县长,等到刘备与刘璋起冲突时,黄权严守城门,力战刘备,最终刘备还是拿下益州。
刘备有知人之明,他知道黄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所以极尽柔软姿态与黄权结交,黄权也因此归顺了刘备,成为继关羽张飞之后,受到信任的将领。他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稳固益州,获得刘备的认同。刘备称帝之后,情同兄弟的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并遭东吴杀害,刘备怒火燃烧,发兵攻打东吴。黄权劝阻刘备不要发兵,但刘备听不进去,黄权只好采权宜之计,自愿担任先锋,先探东吴的虚实再做打算,但刘备仍要御驾亲征,并安排黄权任镇北将军驻守江北,防范曹魏阵营的动作。
刘备的这场意气之战,连诸葛亮都挡不住。征讨东吴的结果,就是遭到东吴将领陆逊的火攻,在“夷陵之战”中彻底失败,狼狈逃回白帝城。黄权的后路被东吴切断,兵力又不足,在前后施故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曹魏。曹丕非常高兴,认为黄权弃蜀投魏,就像当年韩信、陈平离楚奔汉一样。但黄权回答的很实际,他受刘备厚爱,不可能投降东吴,在回不去蜀汉的情况下,就只能选择降魏,跟韩信、陈平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只是败军之将啊。
这番坦率的回答却也获得曹丕欣赏,黄权投降魏国后,蜀汉中有人建议要依法处理叛将,杀死他全家作为报复。刘备却认为,黄权的投降是因为自己意气用事不听劝告,是他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他,不但不追究黄权的背叛,还重用他的儿子。黄权也深知刘备为人,虽然在曹魏阵营,却没有为曹营设谋作战。
司马懿钦佩黄权,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快士”,陈寿写《三国志》时,虽然黄权是魏国大将却写进蜀国之中,也肯定他对蜀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