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什么蓄须明志。
改为双重否定句: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不得不蓄须明志。
双重否定句是指一种句式,即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效果,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扩展资料:
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双重否定句不只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有的也有弱化语气的作用。
一个双重否定句,究竟是强化语气还是弱化语气,这要看具体的句式和语境而定。一般地说,否定副词(或否定意义的动词)加反问语气的句式是加强语气的;否定副词连用和否定副词加否定意义的动词两种句式中,除加强语气的以外,有一部分,即那些带有推测婉商、情势使然等意味的,语气比单纯肯定句委婉柔弱些。
因此,我们对双重否定句不能一概而论,在阅读和使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细加分辨。
原句: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什么蓄须明志。
改为双重否定句: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不得不蓄须明志。
双重否定句是指一种句式,即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效果,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之后喜连成班主叶春善收梅兰芳为徒。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清宣统二年(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梅兰芳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改为双重否定句: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不得不蓄须明志。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不得不蓄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