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语言你懂的:汉语。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风俗习惯:喝茶,酒。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政治书三个应该够了吧) 壮族:语言:壮语 主要居住地:广西、云南 服装:右襟与对襟、反膊衫 民居特色: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风俗习惯: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节日: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三月三”、“七月十四” 藏族:语言:藏语 主要居住地:西藏、四川、青海 服装:哈达、藏袍、帮典 民居特色: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风俗习惯: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忌讳触摸藏服。 节日:萨噶达瓦节、望果节、雪顿节 苗族:语言:苗语 主要居住地: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 服装:百褶裙、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民居特色: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风俗习惯: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 节日:灶神节、降龙节、吃新节 傣族:语言:傣语 主要居住地:云南 服装:窄袖短衣和筒裙 民居特色: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风俗习惯:跳孔雀舞、丢包 节日:泼水节、关门节
要看能不能适应高原的气候,然后再讨论穿戴。
可以啊。这个没有不行的。现在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