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为何又被大家叫做“水滴愁”?
水滴筹是公益平台,他能够帮助身患大病却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病人及其家庭来筹到救命钱,因此这个筹款方式于这些病人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近年来随着该平台的不断发展,水滴筹也越来越常见,相信不少人都曾经为朋友圈里的水滴筹链接捐款或者是帮忙转发。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少人把“水滴筹”称为“水滴愁”,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又有哪些人在愁呢?
虽然不少人对水滴筹存在一些看法,但是不可否认大多数使用水滴筹这一平台的还是那些到了山穷水尽也看不到柳暗花明的人,这些人要么原本就是家境贫寒,要么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忽如期来的疾病能够让一个家庭陷入绝境,然而为了整个家庭,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地去救助自身或者其家人,因此在花尽自身积蓄甚至借遍亲戚朋友之后,他们只能选择水滴筹。然而筹款的结果都是未知的,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家庭都会沉浸在愁苦的气氛里。
在患者一方发起水滴筹时,他们需要向该平台提供多方证明,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明就是病人的主治医师的证明。他们需要向该平台提供患者的入院病案首页、出入院记录、检查报告、医疗票据选取三种以上的医疗证明材料,并且需要确保这些材料的真实性,一旦出现不符合真实情况的材料,还医生将会面临来自社会方面的许多压力。除此之外,像上面提到的使用水滴筹的患者家庭往往沉浸在愁绪里,因此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医生。
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地方,因此“博爱”仿佛成了医院的标签之一,然而医院不是慈善机构,治病救人需要向患者收取医药费用,当患者无力支付时,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假如医院方面拒绝给这些病人治病,这时必定会受到一个舆论的谴责,假如继续给病人治病,这显然违背了医院自身的规章制度,因此在发起水滴筹的患者无法支付医疗费用时,医院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因为水滴筹是面向整个社会发起的筹款,因此在水滴筹的发起文章里需要尽可能地向大家描述病人的病情以及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这些文章往往富有真情实感,虽然我们是事外人,然而情绪具有传染性,因此我们也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压抑的情绪里。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面对这样的求助我们都想雪中送炭,然而却又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心里也会感到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