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刺刀,我就想起小说《敌后武工队》中的场景。 每当日军与八路军的短兵相接,日军就会拔出子弹,和八路军认真地开刺刀。
据说这是日本兵很好地说明规则,体现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 其实这些故事是虚构的。 比起退子弹,开保险更省事,所以把尾巴向前推,向右转就可以了。 拔出子弹装子弹,会延迟2秒,战场上的时间是生命。
日军退子弹不是武士道精神,而是害怕误伤自己的人。
在中日战争中,日军士兵退子弹是虚构的,但佩刺刀是事实。
在有名的石牌保卫战中,日寇和国军之间爆发了空前绝后的枪战。
石牌保卫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发生在1943年5月~6月,日寇陆海空三军对石牌发动猛攻,试图占领三峡,打开通往重庆的入口,实现了征服中国的梦想。
国民党18军11师被命令保卫石牌,必须与日军拼命战斗,击溃日军,停止前进,全线撤退到长江北岸。
那场令人惊叹的枪战发生在石牌村的后山,具体位置是曹家畠附近的大小高家岭,双方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肉搏战。
这场枪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国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这场战斗中,国军阵亡23,550人,日军仅3,500人死伤,双方战损比几乎为7:1。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日军武器弹药充足,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开刺刀?
除了战场形势,如与短兵相接、地形复杂、火力难以发挥等因素外,还与日军传统、部队日常训练、士兵技术素养、士兵体质和心理素质有关。
日军喜欢佩刺刀,可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日本的刺剑术在19世纪被称为刺剑术——枪,是我们过去说的刺剑,早期的步枪。
刺剑术的起源是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前后从西方引进的来自西方军队的刺杀术。
日本政府于1874年从欧洲聘请了教师,在日本新军教授、练习、推进了西洋剑术和西式刺术的普及。
西方刺绣术与武士道精神相协调,在日本开始发光,成为风。
1877年2月,旧萨摩藩士族发生武装叛乱,明治政府派遣兵镇压,萨摩藩武士用手剑再次伤害了政府军。
从那以后,白刃战在日军中盛行,在19世纪末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系统,具有日本特色的刺剑术。 之后,武道家津田教修将其总结完善,并将其发扬光大。
从1915年开始,刺剑术正式进入《陆军剑术教范》,成为日本陆军士兵必须掌握的格斗术。
日军的格斗术非常纤细,像中国江湖的棍术和剑术一样,一手一手非常规范,但并不那么教条。
日军定期举行刺刀比赛,训练时必须遵守招式和道路,但比赛时可以不择手段地获胜。
刺剑术技术的主要训练目的是在士兵复杂的情况下,准确地刺入敌人腰部以上的腹部、喉咙、胸、肋等要害,迅速杀伤敌人,保护自己。
在1904年8月日俄战争的203高地争夺战中,日军的刺剑术震惊了俄罗斯军队,吃了苦头。
日军在3个月内对俄罗斯军队控制的203高地发动了3次猛攻,造成了3万人死伤,但依然没有占领高地。
11月22日,明治天皇向第三军下达敕令,要求士兵们不惜一切代价进攻旅顺。 主将乃木希典向全军保证根据需要亲自战斗,乃木希典的儿子也先士卒,在攻击中阵亡。
经过9天的血战,日军终于在12月5日下午登陆了203高地。 为了消灭阵地上的俄军,日军与身高很高的马耳他俄军展开了白刃战。 有一段时间俄罗斯军队无法抵抗。
日俄战争中日军尝到了白刃战的甜头,更重视枪战,日军沉迷于白刃战。
20世纪初,日本修订《步兵操典》时,白刃战再次被列为步兵教程,阐述了枪战的重要性。
当然,日本人热爱白刃战也与日本推荐的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按照日军的观念,白刃格斗勇往直前,与不怕牺牲的武士道精神格格不入。
日军的白刃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了极限,其间日本生产了数百万把刺刀,日军的冲锋枪上也安装了刺刀。
美军士兵幽默地说,如果日本的大和舰是水陆两用的,可能会安装刺刀。
日军热衷于刺刀,除了这些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中国军队的饮食结构差,营养成分达不到,日军士兵不强。
另外,中国军队大多是杂牌军,没有中国的正规训练。 还没来得及训练的军人上战场,对刺刀技术更不了解。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好,武器弹药不足,不能火力。 中国军队如果有美军那样强大的火力,就没有给日军开刺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