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后来经过人工培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笼养鸟。全国都有饲养,我国是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的。它的鸣叫声虽不悦耳动听,但羽毛十分艳丽,全身羽毛由黄、黑、绿、蓝、青等七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给人一种鲜而不艳,美而不俗的舒适感。
听话的虎皮鹦鹉(母鸟)
听话的虎皮鹦鹉(母鸟)
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黄色且有黑色条纹,翅膀花纹较多,毛色和条纹犹如老虎的花纹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其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天真可爱、易于驯养,在我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头部呈圆,喙部有钩曲,喙上方有蜡膜(多数虎皮鹦鹉的性别可通过蜡膜颜色来分辨)。虎皮鹦鹉腿部比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易于其攀树、攀物。
原始种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每片羽毛均带有黄色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黄色;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胸部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主要飞行羽覆羽为
原始绿虎皮鹦鹉(幼鸟)
原始绿虎皮鹦鹉(幼鸟)
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为蓝绿色,尖端黑色,内侧黑色。鸟喙橄榄黄色,蜡膜蓝色;虹膜白色。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或肉色,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幼鸟体色较深,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那般羽色。
虎皮鹦鹉平均寿命是7年。体长16~18厘米,体重35克。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未成年雄鸟鼻膜为桃红色(根据品种的不一样而鼻膜不一样),雌鸟为白色带一点点蓝色(根据品种的不同鼻膜而不一样)。
成年鸟头顶较圆平,嘴壳较强大,上嘴壳基部为蜡膜覆盖,上嘴壳弯曲如钩状;体羽色彩艳丽多变,常见色有黄、绿、蓝、白、蓝绿、浅黄等色,因头、颈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横纹,而得名虎皮鹦鹉。足趾为对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适宜在枝头攀缘。更适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长,中央尾羽延长如箭。成鸟雌雄区别在于蜡膜的色彩,雄性蜡膜呈蓝色,雌鸟蜡膜为褐色。成鸟蜡膜及嘴壳基部较为枯燥,无光泽。足趾浅肉色。
2栖息习性
编辑
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
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新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喜集群,常结成20只数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觅食,有时甚至聚集2万或更多数量成群活动。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如灌木丛、森林、草原、农场田园等。虎皮鹦鹉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6月~9月)占据北方,到夏天(9月~1月)又聚集到南方。野生虎皮鹦鹉一般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浆果及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到秋季飞到田间啄食谷物。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树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它们是群聚性的鸟种,平时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数百只,曾经有聚集过25000只的记录;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会飞起,在空中转圈且
黄脸蓝蛋白石
黄脸蓝蛋白石
常忽然不定向的飞动,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它们
虎皮鹦鹉。我家养过两年后来送人了。没病菌,太好养活了,小米(别放难消化的粘米)一杯,水一杯,等两天没了再添。要养一般买一对,两个鸟卿卿我我,经常给对方梳理羽毛,还经常亲嘴,很有意思。
虎皮鹦鹉
参看百度百科
虎皮鹦鹉--家养鸟,没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