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蠡”,读作:zhōng lǐ
“螽”基本解释:
1. 〔~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对农作物有害。
2. 〔阜~〕即“蚱蜢”。
相关词汇:
同音字 中 忠 钟 刣 幒 鈡 伀 斔 终 蚣
同部首 虫 虹 虽 蚀 蟾 虾 蚕 蚁 蚤 蠕
同笔画 擘 檐 燮 擢 嚝 彍 噽 濯 懧 羁
“蠡”基本解释:
蠡[lí]
贝壳做的瓢 :以~测海(喻见识浅薄)。
蠡[lǐ]
蠡县,地名,在河北省。
螽
zhōng
(1) ㄓㄨㄥˉ
(2) 〔~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对农作物有害。
蠡
lǐ
蠡
*人名用字时读“lǐ”如范蠡
lí
一、本义:蛀虫啮木。说明:木柱通常半露在泥墙外,所以白蚁群最多只能形成半包边的态势。
会意。字从彖(tuàn),从双虫。“彖”本义指猪嘴上吻部大于下吻部,并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双虫”指很多木头蛀虫,如白蚁之类。“彖”与“双虫”联合起来表示“蛀虫群集在木柱上,像包边那样半包住木柱”。
螽zhōng(1)ㄓㄨㄥˉ(2)〔~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对农作物有害。
蠡 拼 音:lí 部 首:虫部 释义:(名)〈书〉①瓢.②贝壳.
螽zhong1
蠡l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