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普遍以羊肉为上品,羊肉在宋朝为何珍贵?

2025-04-12 02:03:0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千百年来,羊肉一直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公元前3000年活跃在黄河流域的伏羲氏、神农氏部落,就是驯服犬、羊、牛的族群。商、周时期,中国的养羊业已十分发达。先秦时期,吃羊肉成为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是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特权。

宋代更是对羊肉达到痴迷的程度,据宋神宗时代的御厨帐本上记载,御厨房光一年就消耗了“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这个数字可谓惊人

关于羊肉,宋代有诸多史料文献记载,以下仅择其中九句话,已足够证明羊肉在当时饮食中的至尊地位。

第一句:“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宋代皇家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古代最富最贵的莫过于皇家,宋代的御厨一般只用羊肉,饮食不追求奇珍异味,只吃羊肉就行了。吃羊肉甚至上升到了祖宗家法的高度。第二句:“金盘堆起胡羊肉”、“日支羊肉六千斤”。南宋汪元量写的《湖州歌》中有“金盘堆起胡羊肉”、“日支羊肉六千斤”。这描绘的是皇家吃羊肉的场面。宴席上都是一大盘一大盘的羊肉,一天就要吃六千斤。第三句:“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暇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宋代高公泗写了一首《吴中羊肉价高有感》:“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暇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九百一斤的羊价,使得这位官吏都不敢买了,只能吃些小鱼小虾,一般人更买不起。羊价这么高,也就达官贵人能吃得起了。

第四句:“富家烹羊贫荐鱼”。宋代张耒写的《一百五歌》中有:“富家烹羊贫荐鱼”。大富大贵人家才能吃羊肉,贫民百姓吃点鱼肉就不错了。第五句:“人生稍富足,著意营口腹。买鱼寻鳜鱼,买肉要羊肉。”宋代释怀深写的《拟寒山寺·其十七》中有:“人生稍富足,著意营口腹。买鱼寻鳜鱼,买肉要羊肉。”人们如果稍微富足,想吃点更好的,买的就是鳜鱼和羊肉。正好反映了当时认为鱼中最好的是鳜鱼;肉中最好的是羊肉。第六句:“大官羊肉非吾羡,一筹藜羹劣可尝。”宋代王迈写的《和林养正龟符惠诗》中有:“大官羊肉非吾羡,一筹藜羹劣可尝。”这表示吃不到羊肉,也不会羡慕嫉妒恨,吃青菜也是可以的。一般吃饭有羊,就表示这饭吃得高级,大官人家经常吃羊肉,小民百姓顿顿啃青菜。

第七句:“县公吴生我世旧,为我烹羊酤斗酒。”宋代张耒写的《光山谣》中有:“县公吴生我世旧,为我烹羊酤斗酒。”世交老友怎么招待客人呢?大碗喝酒大块吃羊肉,这种招待表示客人尊贵。第八句:“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宋代苏轼写过一篇《猪肉颂》其中有一句是“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意思是富贵人家不愿意吃猪肉,贫困人家又不会煮。富贵人家连猪肉都不愿意吃,那么宋代的富贵人家愿意吃什么呢?不用说,一般吃的就是羊肉。第九句:“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上记载了当时的一则歌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这是一句反映宋代科举制度的歌谣。意思是你如果把苏东坡的文章弄通了,就可以当官吃羊肉;否则,你只能乖乖地喝剩菜汤去。直接把吃羊肉作为当官的标志了。

回答2: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国家都因为缺少大面积的草场

回答3:

因为羊肉好吃啊,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羊肉,加上当时中原羊不多

回答4:

因为宋朝羊肉产量低。物以稀为贵,难得的羊肉再遇上追捧,价格才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