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宋太祖总结前朝经验,提倡以文治天下,结束了长年的动荡,为教化臣民,成立画院,命画院待诏绘刻图画,张贴于市井茶楼,从而开创了木版年画的鼎盛局面。
宋都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各地艺术家画家也云集与此。据宋《图绘宝鉴》记载,宋仁宗时命画院待诏高克明、于氏等绘刻《三朝训鉴图》颁与宗室和大臣。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在雕版刻工几近失业,这些雕版工人为寻求出路,大量参与雕印木版年画,使宋代木版年画业推向繁荣。
于是,他们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的年画,主要有各种神像、钟馗、门神、鞍马人物、娃娃仕女、福禄寿禧等,所用颜料为矿植物经加工漂出,色序有:丹红、铜绿、水红、槐黄、葵紫、大红。
古时用纸以白麻纸为主,麻纸抓色好,上色均匀,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这种年画由于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于是成为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到北宋晚期,木版年画已成为朱仙镇的优势产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开封及周边地区朱仙镇等地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
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也有官坊印刷,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入侵,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开封的年画艺人或被金人掳去,或逃散他方,只有朱仙镇艺人世代传承木版年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