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索的父母是谁?

2025-04-17 00:00: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斯大林的爸爸维萨里昂在奴隶制废除后,先到弗里斯的阿德尔汉诺夫皮鞋厂当了学徒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到了里哥市,进入一家皮鞋作坊做工。在这里,他结识了到城里给一个富裕资产阶级家庭当女仆的邻村姑娘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尔耶夫娜·格拉泽,并同她结了婚。叶卡捷琳娜是汉巴勒乌里村农奴格奥尔基·格拉泽的女儿,她大约18岁,比维萨里昂小5岁。她长得很漂亮,一双乌黑的眼睛,明亮而有神,有一头红色的头发、一脸的雀斑,使她看起来更可爱。

维萨里昂夫妇俩同样出身贫寒,都是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下层劳动人民,从小因为家穷上不起学,所以两人都不识字。既然结婚就该有个家了。于是,小夫妻俩在靠近教堂的地方租了个小破房安了家,房租是每月一个半卢布。这是一处多么简陋的小破房子啊!它只有一间厨房和一间住房,很潮湿,只有一扇小窗,从狭小的窗口透进暗淡微弱的光线。它的门直接开向单调空荡的院子。由于屋里的地面和院里一样平,没有台阶隔开,每到雨天,泥水就从院子直往屋子里灌,外面下雨,屋里就积水。用砖铺成的地面,就算作地板了,全部的家具有:一张小桌子、一个凳子,放着一把茶壶的小碗橱、一个存放衣物的箱子、一面小镜子、一张铺着草垫子的木板床。斯大林就是在这个寒伧、简陋的小破房里出生、成长,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

童年,家庭给了他什么呢?

斯大林的爸爸维萨里昂是抱着满脑子幻想和憧憬从家乡出走来到哥里市的。结婚成家后,在哥里城依靠做鞋难以为生,更别说成为一个独立鞋匠了。于是,不久他就告别了哥里城和他的家庭,又来到梯弗里斯,进了阿德尔汉诺夫鞋厂。

这次,他又带上了他所有的“挣饭吃的家伙”:一个扎满针眼的短腿板凳,做皮鞋用的楦头、皮刀、铁脚、小锤子、钳子等。在阿德尔汉诺夫工厂,维萨里昂实际上的地位反倒下降了,是从原来的农奴沦为雇佣奴隶。他很不满足于他的地位,不满意命运为他安排的这种现实,因为这同他当初离开季季伊利洛村的雄心勃勃的设想差距太大了。

维萨里昂具有格鲁古亚人的特点,他体格魁梧、健壮结实;黑漆漆的眉毛,又浓又密的胡须;性格粗犷豪放、脾气暴躁、沾火就着,又喜欢喝酒、动不动就爱挥拳头。

尤其是在他想挣些钱开个小鞋铺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变得越来越爱喝酒了,也越来越喜欢发火了。嗜酒如命,使得他把挣来的一点点钱都用来买酒喝了,而且每次喝醉了就拿儿子撒气,经常无缘无故地痛打索索,甚至连索索的妈妈也一同受到打骂。这些遭遇,在索索心里埋下了叛逆的种子,虽然他以沉默对待爸爸的巴掌拳脚,但他心里暗暗滋生着倔强与反抗。

有一天,当醉了酒的爸爸又一次抡起拳头揍妈妈的时候,幼小的索索再也无法忍受了!他随手抓过一把刀子就朝着醉醺醺、一身酒气、满脸通红的爸爸使劲扔了过去。这还了得!爸爸暴跳如雷,大喊大叫地追赶索索。幸亏邻居们闻讯赶来,把索索藏了起来。爸爸微薄的收入只够他自己喝酒,根本接济不了家,帮不上母子俩什么忙。所以,尽管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很艰难。妈妈一方面毫无怨言地忍受爸爸的粗暴,一方面又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什么办法呢?“命运已经为她准备了3种考验,第一种是同一个奴隶结婚;第二是成为这个奴隶的儿子的母亲;第三种是终生依顺这个奴隶。”

为了生计,她到哥里市有钱人家里给人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通宵达旦地为人家缝制衣服,挣几个钱,勉强糊口度日,交纳每月一个半卢布的房租。索索是家里的独子。其实,在他之前,妈妈还有3个孩子,但因为生活的贫因和疾病等原因,他们都没能活下来,早早就夭折了,所以使得妈妈加倍疼爱索索。大约五六岁的时候,索索得了天花。他病得死去活来,虽然最终熬了过来,但他脸上却留下了很明显的麻子。这危险的经历使妈妈着实虚惊一场,她更疼爱索索了。

有时候,日子实在太拮据了,她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可能地让索索吃饱穿暖、免受饥寒。懂事的索索也处处护着妈妈,从来不给妈妈惹麻烦,所以妈妈经常向邻居们夸耀:

“我们的索索真是个好孩子!他自小就那么乖,我从来都不用罚他。”

斯大林,这个农奴的后代、穷鞋匠的儿子,一生简朴如初。简朴是贫穷的家庭在他身上抹下的痕迹,贫穷则是那个沙皇时代给他的家庭打下的阶级烙印。他一生不改阶级本色,却又超越了穷鞋匠的家庭对他的希望(斯大林的妈妈叶卡捷琳娜逝世前曾对斯大林说:“真可惜,你没有当上神甫。”),成了劳苦大众的导师和领袖。他带他们奔向光明、幸福、富强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