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中的内耳有什么功能?

2025-04-06 02:53: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内耳位在耳朵之最深处,为颞骨包围着。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耳蜗是听觉器,另一个叫做前庭是平衡器。因此内耳又叫做平衡听觉器。支配它的神经叫做平衡听觉神经是为第八对脑神经。平衡和听觉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怎会凑在一起?在解剖学上,发现两者都浸泡在共通的内外淋巴液之中,因此在临床症状上就产生一些复杂的关系。平衡障碍可能会导致听觉症状,也就是可能会有听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前庭平衡器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左右耳对称,主控制旋转平衡的三半规管。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三度空间可谓面面俱到,所以任凭你的身体或头部处于任何姿态,三半规管都可以管得到无任何死角。因此,可以维持任何姿势的平衡。另一部分是椭圆囊和球状囊,它是控制直线性平衡的,包括地心引力。内耳内淋巴液因身体之运动而产生的流动刺激其中之感觉细胞发生电波。静止时,左右两边前庭平衡器会各发出方向相反强度相等的讯号给大脑,因为方向相反强度相等不偏不倚,是平衡状态。当身体或头部变位,则两边会发出不等的电波让大脑去诠释身体和周遭环境相对位置的关系。相反的,如果有一边前庭平衡器发生障碍,则纵使身体或头部为静止状态,但是左右发出的讯号不相等,大脑知道了以后就会提出矫正的命令,以致改变身体的姿势及视觉定位来因应两边不等的讯号。于是身体就会“不自主的”倾斜到一边去,而眼球也会随之振颤,这就是失衡及眼振。所以平衡障碍不过是前庭障碍的肢体表现而已。
在前庭向大脑传电波送时路途中,在脑干某一个地方有神经原的交换,类似继电器一样,在这里叫做前庭核。前庭核与迷走神经核相邻,前庭核电位的变化常会影响到迷走神经核,引发迷走神经之兴奋。因此也会产生恶心、呕吐、盗冷汗之迷走神经的症状。

回答2:

内耳解剖
1.骨迷路是致密骨质围成的一系列弯曲小管和腔隙,长约1.7~2cm,其长轴大致与颞骨岩部长轴一致。膜迷路则是套在骨迷路内,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小管和囊,形状与骨迷路基本相似。
2.膜迷路内具有位、听感受器。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壁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没有直接的交通。
骨迷路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此外,内耳道有前庭蜗神经通过,故也附入骨迷路描述。
前庭:前庭是骨迷路中部的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腔隙。它向前下连通耳蜗;向后方连通三个骨半规管。外侧壁是鼓室内侧壁的一部分,在前庭窗处与镫骨底相接;内侧壁对应内耳道底。前庭内侧壁有斜行的前庭嵴。嵴的后上方为椭圆囊隐窝,前下方为球囊隐窝,分别容纳膜迷路的同名囊。嵴的下方分开,围成较小的蜗管隐窝,容纳蜗管的前庭盲端。内侧壁上有数群小孔,名筛斑,为前庭神经的通道。椭圆囊隐窝的下分还有前庭水管内口,为内淋巴管通入前庭水管处。
骨半规管:骨半规管包括前、外和后三个骨半规管,都呈“C”字形,约为圆周的2/3。各骨半规管都以两骨脚与前庭相连。一脚叫壶腹骨脚,三管的此脚各具一个膨大的骨壶腹,前、后两骨半规管的另一骨脚合并称为总骨脚,外骨半规管的另一骨脚则称为单骨脚,故三个半规管共有五个口开于前庭。三个骨半规管在空间位置上互相垂直。前骨半规管弓向上,与锥体长轴相垂直,埋在弓形状隆起深面;外骨半规管水平弓向后外,形成乳突窦入口处的外半规管凸;后骨半规管弓向后外,约与锥体长轴平行。骨半规管的管径约为0.8~1.0mm,骨壶腹处加倍。
耳蜗:耳蜗形似蜗壳,蜗底对应内耳道底,尖向外,叫做蜗顶。贯穿底和顶的是骨松质构成的圆锥形的蜗轴,有蜗神经和血管穿行其间。耳蜗由环绕蜗轴蟠曲21/2~23/4圈的螺旋状的骨管,称为蜗螺旋管。管的底圈紧贴中耳内侧壁参与构成岬;顶圈终于盲端。自蜗轴伸出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将管不完全地分隔为前外侧的前庭阶和后内侧的鼓阶。
内耳道:是颞骨岩部后分内的短管,一端开口于岩部后面,另一端终于内耳道底。此底被一横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前分是面神经区,有一面神经管入口;后分有一群小孔,称为前庭上区,椭圆囊壶腹神经通过;下部前分相当于蜗轴底,有许多小孔排列成螺旋状,即螺旋孔列,蜗神经通过;下部后分有一群小孔称为前庭下区,球囊神经通过;再向后还有一个较大的单孔,后壶腹神经通过。

回答3:

内耳相当于就是一个换能器
具有平衡功能(主要是前庭和半规管主管)
还具有编码的功能:将声音的频率、强度、时间进行编码后通过听神经传至大脑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