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为什么不是长子豪格继位,而是年仅6岁的福临做皇帝?

2025-04-08 17:07: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皇太极,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但是在皇太极是突然猝死的,所以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就引发了皇位之争。所以导致在当时有很多的人在争夺皇太极留下来的皇位,其中皇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皇太极的长子34岁的大阿哥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这两个人都是能征惯战、屡立战功的勇士,并且都善于治国整军,文武双全,而且在满清八旗中都有着支持自己的势力,比如豪格就有两黄旗和两蓝旗的支持,多尔衮就有两白旗和两红旗的支持,可以说他们两个的势力都是旗鼓相当的,也是整个满清中最有机会登上九五之尊的人,那么又为什么到最后他们两个都没有登上皇位,反而是6岁的福临登上帝位呢?

豪格从年少时就征战四方,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跟皇太极争讨蒙古明朝各地,多次立有战功,参加过宁锦之战。绕路包围攻打京城,使崇祯杀了袁崇焕的将领 。为满清创立下汗马功劳。

1643年,皇太极死后,未留下遗旨。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超群,又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被人从众多宗王中众拥推立,有成为争夺皇位最有优势的人选,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占有绝对优势。却被主要竞争对手多尔衮,人家功劳太大,支持者更多,势力也大,所牵制没有成功。

在当时皇太极没有指定皇位的情况下,其实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豪格作为皇长子,按照满清立长的规矩,豪格完全可以合情合理顺理成地继承大统,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重臣都明确表示支持豪格为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也都明确表示支持豪格继承皇位,但是可惜的是八旗中的另外四旗都明确反对豪格继承皇位,支持多尔衮当皇帝,毕竟多尔衮也是满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儿子,所以他也有权继承皇帝,这样在两方势均力敌的情况,清朝的皇帝位置一直都悬而未决,他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否则迟久生变。

但是如果他们两个一直这样争下去,就算争到死也争不出个所以然啦,在这种情况下,豪格选择了退出,多尔衮也在众人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放弃了皇位的竞争,这样在众多的退让与妥协下,最终选择了皇太极的嫡长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于福临的身份要比豪格的身份更为尊贵,所以此时的豪格集团也没有任何的反对,这样在双方的权力都需要平衡的情况下,福临就这么奇迹般的当了皇帝,并成为了日后满清进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

不过我想多尔衮和豪格万万想不到是,福临这位看起来毫无威胁的帝王,竟然会成为日后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而他们两个也基本上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豪格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多尔衮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刚开始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而顺治帝在多尔衮和豪格相继死后,开始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顺治帝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采纳范文程等的建议,设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清朝也在顺治帝的治理下,开始走向繁荣,并最终为清朝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回答2:

我们都知道满清的皇帝皇太极去世的非常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也没有表明自己的继承人是谁,这就使得满清的诸王贝勒因为继承人的事情闹起了纷争。

而因为努尔哈赤曾经留有遗言,如果没有一个确切的继承人的话,皇位的继承人可以由满洲的贵族来讨论。

满人的贵族中说话能有分量的分别是7位,一位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一位是睿亲王多尔衮,一位肃亲王豪格,一位是英郡王阿济格,一位是豫亲王多铎,一位是礼亲王代善,一位是颖郡王阿达礼,而在这七位亲王中,多尔衮和豪格是最有力的皇位继承者,双方都有各自的势力,双方因为皇位的问题互不相让。

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他有正黄,镶黄,正蓝旗三旗的支持,而多尔衮他拥有正白旗,镶白旗两旗的支持,谁能够获得其它三旗的支持,谁的胜算就比较大,在满族贵族的讨论大会上,代善提出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来继承皇位,代善和他的儿子两人掌管了正红和镶洪两旗,因此豪格以为自己大局已定,便开始故作退让,结果他的退让让多尔衮抓住了机会,多尔衮就直接着豪格的话,让他退出这个皇位继承人的选举大会,而多尔衮自己想做这个皇位继承人,但是受到了以满洲第1勇士两黄旗的将军鳌拜等人的坚决反对,因此多尔衮也没有这个机会当皇帝。

后续多尔衮没有办法了,只好提出来让豪哥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顺治帝,就这样大家不再反对,让顺治帝当了皇帝。由于当时顺治帝的年龄很小,因此,必须需要人来管理朝政,因此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出任摄政王,管理朝政。
就这样,6岁的福临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第3任皇帝,也是清王朝的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

我们都知道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他们两在清廷的军政界都是有着各自的影响力,以及势力,由谁出任皇位的继承人,必将引起一个轩然大波,如果双方僵持不下,最终有可能引发清廷内政的一个打乱,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并且这个时候清廷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入关,夺取天下,因此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这两个势力的领头人物都知道清廷政务的重要任务是这个,所以最终双方妥协,让小皇子福临来继承大统,成为皇帝,这也是双方相互博弈的一个政治结果!

这样的一个结果,双方势力都愿意接受,并且双方都能够互相有所制约,双方也没有因为这个事情,让任何一方受到损失,这也是双方能够接受的一个结果!





回答3:

因为在八旗内部,支持豪格继承皇位和支持多尔衮继承皇位的两方势均力敌,所以皇帝的位置一直悬而未决。后来,他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否则迟久生变,在这种情况下,豪格选择了退出,多尔衮也在众人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放弃了皇位的竞争,于是在众多的退让与妥协下,最终选择了皇太极的嫡长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于福临的身份要比豪格的身份更为尊贵,所以豪格集团也没有反对,福临就这么奇迹般的当了皇帝。

回答4:

因为多尔衮的操作阻挠,豪格和多尔衮都想当皇帝,但双方势力都不允许,权衡之下福临当了皇帝。

回答5:

在封建专制社会,传宗接代更是统治者心里重中之重的大事,儿随母贵,皇帝妃子虽多,但正宫皇后只有一人,只有正宫所生男丁才能继承太子之位即未来的皇上。凡妃子所生再大也不能入主太子之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