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太白县嘴头初级中学 董俊超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
我已读过十几年书,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也了如指掌,但他们常常都使我很费解。老师稍迟两分钟下课就怨声载道,一布置课外作业就七嘴八舌地推卸一番……我想:“来学校当然是为了学习的,而做功课、听课等都是学习的必要手段,为何他们会这样呢?”这很简朴,主要是他们的学习上不能做到敬业乐业。 我们学生应如何敬业乐业呢?梁启超先生曾说:“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呢?“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我们的职业是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所以要做好敬业,就即是要努力学习。
怎样才能学习得好?首先必须用心致志地上课,听好每一节课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这样只会事倍功倍,白驹过隙,无情的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但一点东西都学不到,更谈不上学好。除要专心听课外,还要主动学习,主动发问,化“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不会虚度年华。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乐业呢?
一是,就要认真对待学习的工作——专业、课外作业,认真做好天天的作业,就是巩固每天的学习,是迈进成功的基石。若一味埋头苦干地抄写课外作业,把别人的东西不求甚解地抄,抄,抄,不单什么也学不到,连学习的趣味和意义也没有了,还能说是敬业吗?除要认真外,还要加上思索,把别人的东西经过思考,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算是真正的学习。
尽管能力把所要学的东西学好、理解透彻,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必要工作,对学习存有责任心,这才算是对学习做到了敬业。
我们的学生怎样做到乐业呢?“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承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深入研究,认真探讨,趣味学习总是会慢慢来的,越引越多,你越在学习上深入研究,学问的趣味性就不断被发掘出来,像吃甘蔗一样,越往下越得好处,越学越爱学。只要你不怕困难,越难就越要鼓起勇气,你就一定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二是,要专心自觉完成作业。同学们经常对老师所布置的功课都抱有怨言,做功课是很苦的吗?若一味只顾抄写课业,完成任务似的,这当然是一件苦事,学问都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更谈不上趣味泊存在。“太阳虽好,但总要各位亲自去晒,旁人替你晒不来的。”所以要领略学习的趣味,必须要自觉完成学习上的工作任务。
三是,要从奋斗中取得成功。当你苦心孤诣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当你收到你经过努力而取得好成绩的测验卷后,当你收到写上品学兼优的成绩后,你的感受如何?那当然是你极高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啊!那滋味你领略了吗?那肯定高兴不得了啊!
四是,要做到与同学观摩交流。趣味犹如电一样,互相磨擦产生,与几位同学一样研究,一同交流进步,趣味自然会油然而生。
敬业乐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苦中作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也。”只要乐于去学习,学习中的趣味就会被你一一领略出来,自然对学习做到乐业了。
敬业与乐业都是学生读书的不二法门,希望各位同学今后都能做到学生中的敬业乐业。
梁启超先生的演讲《敬业与乐业》,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问题,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梁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启超先生不愧贤达,于理于事,对问题分析得事鞭辟入里,很有指导意义。教师于我而言是谋生的职业,因而我切不可因为我自己的随便和不敬而亵渎教师的称号以致于害了自己丢饭碗。 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乐业”的心绪是对待职业的最佳心态,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寻求无限趣味,那工作起来能不负责任吗?工作能做不好吗?我如今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而言,辛苦是毋庸说的,哪个行业不辛苦那?但辛苦之中也有乐趣——与同事交流的乐趣、因学生成长的乐趣、自身发展成功的乐趣……众多的乐趣充溢着我们的工作过程。设若我们把乐趣理解为轻松、理解为毫无约束的自由,恐怕这种乐趣是无法寻找的。 退一步讲,假如我们没有达到乐业这种境界(像我就存在差距),那就把“乐业”当作一种人生理想。可能明天我不做教师这个职业,“乐业”依然是我的职业理想,有这种职业理想,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业责任。 让我们为了明天的乐业,今天开始敬业吧!
乐业与敬业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的潜能,做出最大的贡献!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写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他告诉我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用以下态度:
第一要敬业。梁启超先生认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所以,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第二要乐业。梁启超先生认为: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孔子曾发出这样的人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呀,人之一生,如湍急的流水,匆匆而逝。我们是该想想:“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生命,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呢?”走过一生,总该留点有价值的东西吧!不说生命的短暂,易逝。单就对社会对别人负责这一点而言,我们也必须敬业、乐业。否则,如何能称之为人?恐怕连那个叫马鹏飞的小孩子都不如吧?马鹏飞出生后,妈妈便弃他而去,接着父亲也离开了这个家,奶奶成了小鹏飞唯一的亲人。5岁那年,身患糖尿病的奶奶得了糖尿病合并症,导致双目失明。后来,颈椎病、心脏病、末稍神经坏死病也相继找上了小鹏飞的奶奶。小小的他,多年来一直不间断的照顾奶奶。当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读这孩子的作息时间表时,她流泪了。他总是跑步上学,跑步放学,早起晚睡,给奶奶做饭烧水,打针。还要不耽误学习。小丫问:“你还这么小,你是怎么做到的?”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的责任。”是啊,责任。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我们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没有人有权利推卸责任。看不到责任的人,一定害人害己。我说不尽到责任会害人,许多人都会赞同。可有人一定会问:“怎么会害己呢?少工作一点,我多清闲啊,害我什么了?”想想吧,在社会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好好工作必被淘汰,面临失业的危险。怎么不是害己?何况,认真工作,生活充实的人,总是那么神采奕奕。我看到过的清闲的人。都无所事事,活得茫然,活得没有方向,整天不知道把心思和身子放在何处。这其实更累!所以,可以投入地做一份事是幸福的。有人要说了,我也投入,我玩游戏,或赌或干坏事。梁启超告诉我们:“那一样费力淘神。”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呢?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敬业乐业的好榜样。耀邦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感动。他大公无私,尽职尽责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好榜样。他们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辞劳苦。但任的工作,虽没有耀邦同志的事业伟大,但他们一样认真对待。他们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就是寒夜里那颗颗最亮的明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是关于克里姆林宫的一个老清洁工的故事。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工作了60多年的清洁工波利雅每天都把清洁工作做得好得不得了。她认为,她和总统的职业相似。她说:“总统管他的俄罗斯我管我的克里姆林宫。”从这简单的话语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的工作的重视和认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重视自己的工作,都尽力干好自己的份内工作,社会一定能够稳定快速发展。
总之,不管我们处于何种职业,我们一定要敬业、乐业。各行各业需要这样的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自己也需要成为被尊重被重视的人。请记住:只有快乐地工作,才能愉快地生活!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是基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自主择业和人才流动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处理敬业与择业二者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
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有了社会分工,人类就有了择业意识。在剥削阶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择业范围是受着种种限制的,人们选择职业往往是迫于生计或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很自然地,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被极大地压抑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的局限性阻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来越小,这样人们最终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机率也越来越高。按照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可以从容择业,各尽其能地为社会服务,那时候,就再也没有因职业不如意而懊恼的人了。
而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劳动仍然是人们的谋生手段而不能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特点,包括兴趣、爱好、特长等等,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职业活动中的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所以“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就被确立为首要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它提倡敬业精神,鼓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最大的成绩。
但我们也不能把“敬业看绝对了,认为不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适合不适合自己,都要从一而终,终身只能从事这一种职业,才是恪守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这样理解太片面了。目前我国进行的用工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流动制度,和“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不相悖,限制人们择业的剥削制度既已消失,那种在职业问题上从一而终的思想也理应得以解放。可以说:人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在社会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角度,不仅是人们个性差异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
首先,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差异既表现在总体水平优劣的差异上,更表现在人们能力发展的不同方面。比如,有的人天生对音乐比较敏感,而另一个人可能对手工艺更感兴趣。这是人们择业意识的生理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熏陶和培养,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从而构成了择业意识的心理基础。这时,人们就希望自己能从事更能显示自己才华的某种职业了。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剥削阶级时代留下来的种种职业偏见依然在当前的社会上存在着,加上当前各种职业的劳动报酬、劳动强度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平衡,社会分配并不公平,造成各种职业的社会性声誉不一。人们总是渴求从事社会声誉较高的职业,可以说,这是人们择业意识的社会基础。
由此可见,择业意识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职业,从它的个人方面来讲,乐业与敬业自然而然地统一起来,就能焕发出他极大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充分调动,就有可能在他的本职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一般来讲,这种情况下,其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的强项,好的成绩容易出,从而易于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的。从社会方面来讲,个人努力和创造客观上丰富了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择业是理想化了的择业形式。
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现人才流动制度,就是为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展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建立人才公平的竞争机制,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促使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现在我们可以说明“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人才流动之间的关系了。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前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起码要求,只有做到前者,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出好的成绩。后者是为了找到更适合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找到自己最佳期的切入点,从而最终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既不反对就业前对职业的选择,也不反对就业后,在不妨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职业的重新选择(即谓“跳槽”)。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我们还要持鼓励的态度。但我们必须反对借口重新选择职业,把自己当前的职业责任置之脑后,敷衍塞责、心不在焉、粗枝大叶、潦草从事,从而贻误工作,给国家和集体带来损失,最终也毁了自己的前程,这种行为是对“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肆意践踏,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尽量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需要结合起来,找出自己最佳的切入点,乐业必然敬业。已经从业的职工,如果确实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适合于自己,也不妨进行寻找最佳奉献点的探索,以求能不断地更新自我,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我们现在仅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尚不能保证人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从容地选择职业。实际生活中,人们从事的职业往往不尽如人意。当个人兴趣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树立起“一盘棋”观念,先国而后个人,自觉接受社会的选择。以极大的热情去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把自己的特长运用到新的领域中去。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从小喜欢文学创作,但他却服从组织分配,从事科教电影片的拍摄工作。他从新培养自己的兴趣,并把自己的特长运用到科普工作中,多年的探索和磨砺,他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的社会也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大力表彰,还要对全体职工进行多方面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使敬业精神之花永开不败。同时,社会还要通过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等杠杆平衡职业声誉,公平社会机会和社会分配,真正地消除职业偏见。如此,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中华民族之腾飞,指日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