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没有子女。
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
扩展资料: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内心阴暗面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批判,但其批判又留有情面。正如她自己所说: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
女人地母般根芽的伟大使她能够宽恕女人的一切。这就避免了对女性进行一般化的描写,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层面,使女性心理批判创作达到一个新高峰,从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
张爱玲还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问题,这一独特观察视角的选取,使女性写作文本空间中的文化意蕴得以彰显,为中国女性文学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并对后来的女性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爱玲
张爱玲一生没有子女。她在她的作品《谈女人》中表明了“生孩子做什么,生出死亡来”,所以这可能也表明她不会生孩子这一点。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
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张爱玲的创作巅峰期主要是20世纪的40年代,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特定的时代,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并存的局面。在“孤岛”上海,作家们面临着“言”与“不言”的双重压力,于是在政治和风月之外,将目光转向写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
张爱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突兀而出,她摆脱主流文学的影响,用自己的传奇故事营造出一个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关怀的焦点放在普通人身上。
于是,张爱玲非常重视继承写实小说的传统,摒弃了写实小说中常见的因果报应和教化宣传对小说形式的禁锢,以平淡、自然、真实的笔触摹画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爱玲
张爱玲有两次婚姻,却没有一个孩子,为什么她不选择生孩子?网友“梦里蓬山路”认为:这跟她的生育观有关。张爱玲说父母是孩子的上帝,父母在孩子生活里充当了神的角色 ,所以生孩子必须给孩子好的生活。张爱玲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充当神的角色,也没法给孩子好的生活,所以她选择了不生育。
张爱玲的两任丈夫都是不负责任的人,所以她没法选择生育。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用情不专,没有给她安定稳定的婚姻。所以张爱玲这段婚姻很短暂,也没有孩子。
在张爱玲开始第二段婚姻时,她已经30多岁,年近40,而她的丈夫美国作家赖雅已经60多岁。赖雅不但年老体衰,而且还很贫穷。他和张爱玲有段时间都靠救济金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以生孩子?据说张爱玲在第二次婚姻里是怀过孕的,但是因为穷困不得不打胎。
张爱玲不注重传宗接代,也不想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基因,她认为生孩子一定要给孩子好的生活,既然充当神的角色,就应该体现神的仁慈,并且具备神的能力,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她的父母都不负责任,她不想当不负责任的父母,她不想让自己孩子活在不幸福的状态下。她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写过这样的话:“生孩子做什么,生出死亡来,还要让他在人世间遭罪……”
所以张爱玲宁可不生孩子,不让一个不快乐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让孩子来世界经历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幸。(资料参考网页链接)
没有,曾经有过一个未成形的胚胎,赖雅(第二任)的,因为她本身惧怕孩子,也因为境况的原因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