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复,化学概念,与再结晶有密切联系,即经塑性形变的金属或合金在不同温度加热后,会发生结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在较低温度发生回复;温度较高时发生基体的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2、再结晶:金属或者合金由于冷加工变形,使晶格发生歪扭,晶粒破碎,产生较大内应力,产生较大加工硬化。将其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并保温,金属与合金内部将进行重新形核和晶核长大,
获得没有内应力和加工硬化的组织。这种在固态金属与合金内没有相变的结晶过程,也就是使加工硬化的金属与合金不经过相变进行软化的过程。
扩展资料
再结晶有如下几条规律:
1、如果金属预先承受的变形程度小于某个临界值时,在退火过程中不发生再结晶。
2、再结晶后晶粒的尺寸同变形程度和原始晶粒大小有很大关系。原始晶粒越小,越能促进晶核的生成,使再结晶晶粒变细。变形程度越大,则经再结晶后新晶粒尺寸越小,分布也越均匀。
3、再结晶温度随变形程度和退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4、对较大的变形量而言,该金属在高温下停留时间长,则会产生粗大的再结晶晶粒,发生晶粒长大过程,甚至可能形成少量的大晶组织,发生二次再结晶。
5、新晶粒是通过“吞并”其周围变形晶粒而长大的,被吞并的晶粒与形成新晶粒时的晶核之间的点阵取向必须有一定的位相差,否则会因二者间不能发生晶界的迁移以实现相互的结合。
6、初次再结晶完成后,继续加热会使晶粒进一步长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结晶
回复:变形后金属在较低温度加热,点缺陷和面缺陷减少,晶粒保持变形后的形态,硬度,强度略有降低,塑性增高,残余应力大大降低
再结晶:在较高温度加热时,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大,被拉伸或压扁的晶粒重新组合,强度硬度明显降低,塑性韧性大大提高,加工硬化现象消除
回复:经过回复的冷塑性变形材料,内应力基本消除,但是还保持加工硬化状态,因此,材料的性能影响是保持高的强度、硬度,而塑性韧性则降低。
再结晶:经过再结晶的冷塑性变形材料,加工硬化现象消除,内应力消除,材料的性能完全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
回复和再结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材料内部的缺陷,这就使得材料的弹性模量将有一定的变化(更接近无缺陷材料的弹性模量),具体变化的程度取决于被弥合的材料缺陷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