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汉,其实还经历了一段我们姑且称之为“后战国时代”的战乱时期,这个时候的天下就是分裂的,战争的烈度更高,给中土带来的危害更重,人死得也更多。
后战国时代,以“大泽乡起义”开始、到群雄割据、到项羽分封、再到刘项相争,再到汉朝建立,经历了五个阶段。
因为人口急剧的减少,这才导致了汉朝初建,汉朝的国力就远远比比不上匈奴的国力。刘邦不仅败于“白登山之战”,更无力对匈奴发动反攻,因此为了边疆的安危,这才有了汉朝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其实就是打不过,所以才用女人来换国家安危。如果没有汉武帝的北伐匈奴,那这个“和亲”政策基本上是要被后人骂到死的。
历史上的秦王政雄才大略,他发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先是灭了六国,暂时性地完成了疆土统一;然后又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风暴”,打倒了一批又一批的旧贵族,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他的理想。
这个旧贵族,既有六国旧贵族,也有秦帝国内部的豪门贵族。秦始皇对豪门贵族是无差别攻击的,比如丞相王绾建议秦始皇分封诸侯,被秦始皇罢免,最终消失在史书之上;而当了十二年的丞相的隗状也被罢免。
说起隗状,如果不是秦始皇六巡天下时,在无锡的一块石头上刻有“丞相隗状”字样,那么在秦国史书上,是查不到这个人的名字的,秦始皇为了抹除这个人名,竟然连史书都不给记载。
而秦帝国一统之初,王翦、王贲、羌瘣等老秦将军们纷纷地消失在史书上。为了不再分封诸侯,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将这些名臣将相全部罢免,然后用寒门士卿来推进改革,比如李斯、蒙恬、屠睢、赵陀等人,后来又发动了“焚书坑儒”,来推进国人意识形态上的文化统一。
因此,大量的名臣将相被罢免,帝国的守护力量遭到了极大削弱;又由于社会矛盾也太过激烈,也直接导致帝国在十五年后轰然崩溃。
而项羽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重启分封,分封了十八个王,加上他自封西楚霸王,一共十九个。
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但由此不难看出战国时代的贵族们对分封诸侯的强烈渴望,对权力和财富的掠夺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于是一个个像“飞蛾投火”一般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从周王朝八百年的“分封制度”,到疆土统一背景下的中央集权制,根本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因为没有谁会自动放弃自己的利益。
后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毁灭性的杀戮,对于天下苍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也有它的历史功绩,它的功绩就是把战国时代的贵族们一扫而空,把他们统统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因此,刘邦和他的一帮寒门士人和贫贱武夫才在中土统一后,在朝堂上没有激烈矛盾和对立势力的情况下,才走上了中央集权下的郡国制的道路。
秦始皇全面集权失败了,项羽重启分封也失败了,刘邦选择了“折中”的郡国制,郡国制,即以郡县为主,分封为辅,而分封也是只分封同姓诸侯,不再分封异姓诸侯。
刘邦算是平稳地过渡了,但也为汉“七国之乱”埋下伏笔,由此可见,不管是同姓诸侯,还是异姓诸侯,他们都是阻碍统一、阻碍中央集权制的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所以说,秦灭亡之后,天下并不是统一的,不仅有项羽分封、还有刘邦分封、更有后来的七国之乱。直至汉武帝“削藩”之后,整个天下才走上了中央集权制的道路之上。
因为当时六国的贵族是没有任何的实力的,所以他们只能听从秦国国君的安排。
因为六国麾下的军队都被消灭了,中华大地上的军队都被掌握在秦始皇的手里,他们无法反抗了,只能接受秦始皇的分封,在各自的领地做王,所以最后走向了统一
从秦朝到汉朝其实中间还有一段战乱时期的,天下分类的更严重,军事斗争更激烈。而因为战争让人口急剧的减少,这直接导致汉朝的时候国力难以和匈奴匹敌。可以说秦到汉中间时期的杀戮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