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方法有不少:首先,你要先练习文言文的断句,因为断句如果不好,文言文的意思就会出现误解,还要强记一些常用实词及虚词的意思,最后就是多加练习,培养 一种对文言文的敏感性
一、积累文言词汇,夯实基础知识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注意词类活用,做到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或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例如:
1、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3、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例如: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仅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那么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3、偏义复词、虚词
这些文言词汇是基础,也是我们把握每一篇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做,并且要能随时重温巩固。积累文言词汇可以从以下两种途经来完成:
1、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知识积累
一般考试文言文都出自课本以外,“考题在课外,知识在课内”,教材是范例,应坚持以课本为本的原则,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整理归纳,对于出现频率很高的文言词汇,要打破课本编排的分册、分课文的界限,将分散在各册、各篇目的关于该词的典型例句、意义和用法都收录、集中起来,进行重点突破。
2、在实战演练中补充积累,丰富文言词汇量
平时我们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时,也要注意积累课本没有出现但在模拟检测中频繁出现的意义,将其作为特例加以记录。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一些表示泛指时间的词出现得比较频繁,因此有必要把它们归纳在一起识记。自行整理归纳字词,有利于积累文言词汇,培养迁移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经过日积月累,多读多记,自然就能拥有有较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积淀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常识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素养的精髓所在。古代文化常识与古汉语关系密切,它是阅读文言文不可缺少的知识,其涉及面很广,如天文、历法、乐律,以及政治制度、风俗民情、饮食起居等无所不包。
传统文化常识在文言文经常出现,理解掌握这些古代文化知识对于解题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积累、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培养文学修养,有利于良好道德和文化品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三、掌握文言文语法规律,提高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律,因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渗透语法规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语法规律,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
对于文言实词,要能分析常见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对于特殊句式(判断、省略、被动、倒装),一定要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及使用的场合习惯。文言文须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并涉及兼词、所字结构、虚词叠用等特殊组合的表意功能。如果不能识别这些纷繁的语法现象,就无法整体理解、把握文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把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在掌握文言语法规律、阅读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才能够较好地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四、加大阅读量,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语文文本教学的倡导者洪镇涛老师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只要拥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量,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熟记、理解了大量字词的含义和活用现象等,阅读课外文言文就游刃有余了。
1、反复阅读课内文本,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课本精选的文章大多篇目语句凝练,节奏感强,有音韵感,反复阅读,熟读,甚至熟读成诵,能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力。需要强调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文言文中有很多固定格式:如陈述句中常出现“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表感叹语气的“何其”、“一何”,“亦……哉”等等。这些固定句式和习惯用法如同我们今天的口头语或口头禅,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典籍中,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使它们内化成我们的知识,如此,文言阅读的语感就建立了。
2、加大课外阅读量,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老师应指导学生选取一些内容深浅适中、文笔较为流畅且故事性强、能吸引人、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史伟散文来阅读,以增强对此类文章的语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就能借助以往的知识积累,准确地把握文意,获取有效信息,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言文语言感知能力的提高,需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因此,要多阅读这类文章,至少应每周阅读一篇,而且要精读细读,整体把握。我们相信“熟能成巧”这句话。
积累文言词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掌握文言文语法规律,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健;加大文言文阅读量,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做到熟能生巧,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保障。【考拉-试题-试卷-有海量学习方法及试题试卷哦,大家可以来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