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有什么

wutaibianhuayousm
2025-04-08 21:07: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还有几种
  1、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朗穆尔,1881——1957,于1925年首次提出“等离子态”概念。    固态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液态,液态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气态,气态继续加温将变成等离子态。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2、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由原子构成的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由中子堆砌成的中子星,以及至今人们了解非常有限的黑洞都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3、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叫做“中子态”。   这种形态大部分存于一种叫“中子星”的星体中,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晚年发生收缩而造成的,所以,中子星是小得可怜的、没有生机的星球。   4.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5、“复杂流体”——软物质  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P. G. De Gennes)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用“软物质”一词概括复杂液体等一类物质,得到广泛认可。从此软物质这个词逐步取代美国人所说的“复杂流体”,开始推动一门跨越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的发展。软物质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体系等,在自然界、生命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它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相关,如橡胶、墨水、洗涤液、饮料、乳液及药品和化妆品等等;在技术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液晶、聚合物等;生物体基本上软物质组成,如细胞、体液、蛋白、DNA等。在我们日常所说的“软”的概念里,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变。在软物质这个名词里也有类似的含义。   例如:   熔化:铁变成铁水,石蜡变成液态,海波变成液态   凝固:铁水变成铁,液态沥青放热凝固,液态石蜡放热凝固   汽化: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液化:露,雾,“白气”   升华: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汽,樟脑片不见了   凝华:霜,雾凇,冰花 ,雪   除此之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   那前几种都有了举一下例子吧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升华和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   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18、灯丝(钨丝)变细(升华)   19、灯泡(钨丝)发黑(凝华)   水的三大名称:   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淞、“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 【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