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意象

2025-04-06 18:44:5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意象:《峨眉山月歌》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相关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峨眉山月歌》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回答2:

诗中有个主要的意象,那就是“月”。明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月的意象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族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月之于李白,就像陶渊明的“菊”,林和靖的“梅”,成了诗人的化身。月亮象征着纯净皎洁,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追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水芙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