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抚州采茶戏要想得到很好地继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在保障专业剧团生存的基础上,拨付创作经费。
如果保障了剧团的创作经费,剧团人员就可以创作出优质作品出来。创作是剧团的第二生命线,没有创作,剧团就无法发展,无法跟上时代。而要拯救戏种,创作是重要方法之一。前些年,一部优秀剧目《李二嫂改嫁》救活了濒临失传的山东吕剧,一部《杨三姐告状》救活了全国近百个评剧团。抚州采茶剧团在创作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借鉴此法可以大有作为。
2、文艺学校恢复对采茶戏专业的招生,采用定向分配、财政解决工资待遇的形式吸引人才进入,保证剧团的后续发展。
3、加大在抚州的乡土教材中宣传介绍采茶戏,在中小学学生中进行推广宣传,吸引有兴趣的人才从小接受熏陶教育和培养。凡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好的地区,都是推广做得好的地区。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家喻户晓,于是,它便走向全国,闻名全国。
4、抚州的报刊与广播、电视媒体能开辟相关栏目宣传介绍抚州采茶戏。戏曲的魅力在于流传。电视台不播放,广播台不播放,新的年轻人就无法了解与传唱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是有很大的群众基础的,农村中年以上的人群,包括很多年轻人和小孩都是非常喜欢采茶戏的。这些年来,尽管专业的采茶剧团没怎么演出,但民间的业余剧团在农村演出却还是很火的。遗憾的是,业余剧团为了取媚于文化低的农民观众群,演出趋向于媚俗化,这些是有待改进的方面。而在城里,其实也是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市场的。由于专业剧团很少演出,不少中年以上的市民喜欢聚集到文昌桥下的露天场地去听民间的“三角班”(抚州采茶戏的初级简易形式)演唱,一年四季中,只要风和日丽的日子,白天或傍晚的时候那里准会有人唱戏和听戏。这样好的潜在市场是有待开发利用的。随着现在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大城市里的人,不再满足于听音乐和看电视,他们喜欢看现场表演和演奏,因为亲临现场的感受比起听看音像产品的享受,是要强的多的。抚州虽然离大城市的水准还有距离,但是,这种趋势是一致的。所以,抚州采茶戏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乏开发。
二、简介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是江西临川汉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抚州赣语说唱。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