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带兵打仗的文人呢?

2025-04-05 20:12: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带兵打仗的文人这个定义很广泛。特别是明朝,基本上带兵的都是文人。我们这里重点列举几个在文武两个方面都取得一定成就的几个人吧。不过我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一,辛弃疾

其实与其说咱们辛大爷是个横刀立马的将军,还不如说他是个快意恩仇的侠客。《天龙八部》都看过吧?乔峰帮助耶律洪基在千军万马中擒拿南院大王是不是看得热血沸腾?这是小说的桥段。咱们辛大爷就在现实中来过这么一回。咱辛大爷年少刚出道时,因不堪忍受金人压迫,聚众两千人投靠抗金名将耿京的起义军,时任掌书记。结果没过多久在辛大爷出门执行任务时,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给杀掉了。起义军也随之溃散。辛大爷回来后气得头发把帽子都顶掉了。随即率领五十余人,注意,是五十余人。连夜突袭几万人的金军大营,把叛徒给捉了回来。

一出道起点就这么高,再折腾个几年估计就可以直捣黄龙了。完成岳飞未竟的事业了。可惜,这么高光的开局,既是咱们辛大爷事业的起点,也是辛大爷事业的终点。以后的辛大爷基本上也就只能用郁郁不得志形容了。赋闲在江西上饶,没事写写词,练练书法。从此南宋少了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军,多了个醉里挑灯看剑的词圣。

二,曹操

曹操的文学成就有多高呢?用我大学老师刘宗阳教授的话说就是七步成诗的曹植和原创《燕歌行》的曹丕加起来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

曹操的生平就不介绍了吧?仅一场官渡之战就足以让曹大爷在古今名将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曹大爷,牛人也。

三,王阳明

和前面两位大爷一样,王大爷从小就很有志向,要做一位安邦定国的大将军。可把他爹气得够呛。好说歹说,王大爷总算想通了,不做大将军了,要做圣贤。于是继孔孟近两千年之后,中国最后一位圣贤横空出世。于是就有了“心学”,于是就有了“知行合一”。

当然,王圣贤在成为圣贤之前,武力值也是很可观的。时任江西巡抚(汀赣巡抚)的王圣贤刚上任不久就碰到宁王叛乱。当时的正德皇帝正在皇宫里面闲得蛋疼,立马册封自己为“大都督,威武大将军”率十万大军南下平叛。结果还没走到南京,已经收到了咱王圣贤的捷报。皇帝这下不乐意了,你这不是跟我抢功吗?非要王圣贤把宁王放了,让自己再抓一次。

四,于谦

不是说相声的那个,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那个。

“土木堡之变”知道吧?

继“靖康之耻”以后,咱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再一次被俘虏了。随着皇帝一起葬送的还有无数文臣武将和五十万大明精锐。也先的瓦剌大军把北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力排众议,反对南迁,组织勤王的军队于北京城下击溃瓦剌大军。史称“北京保卫战”,也被成为大明王朝续命一战。

不过于大爷虽然为大明王朝续了命,但是却被夺门以后的明英宗要了命。只留下了那首震铄古今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曾国藩

如果非要在王阳明之后的中国找出一个圣贤,那么曾国藩应该算半个吧。虽然曾国藩没写出啥特别突出的诗篇文章,但是《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影响还是很大的。

曾国藩前半生和大部分八股取士的文人一样只干三件事:混吃,等死,熬资历。好不容易熬到礼部侍郎,结果母上大人死了,要回家丁忧三年。本以为这辈子侍郎算是到头了,结果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为祸中国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在这个时候拉开了序幕。咱曾侍郎就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乡勇平叛。虽说刚开始跨行就业不太顺利,隔三差五就被长毛军打得流花流水。但咱曾侍郎最大的优点就是坚持。那可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啊。打了十四年,学了十四年。终于,在曾侍郎,不,应该是曾侯爷的坚持下,为湖南人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口号。

入主南京以后的曾侯爷已成问鼎之势。不过曾侯爷最后也没敢走出那一步。而是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只留下那首“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名句。

除了上述的几人,还有军政全才吴起,治国名相诸葛亮,关宁防线袁崇焕,东京保卫战李纲等人也可作为候选。受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