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绞股蓝茶
绞股蓝茶是采用绞股蓝嫩叶和嫩芽,采用中药加工工艺和炒茶工艺相结合炮制而成。绞股蓝有“南方人参”之称,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延缓衰老等功效,是传统中草药。因而,绞股蓝茶也具有很好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2、杜仲茶
杜仲茶是采用杜仲的嫩叶加工而成。杜仲具有安神、美容养颜、减肥的功效,常饮杜仲茶,能调节血压,恢复血管弹性,保护心脑。
3、桑叶茶
桑叶茶是采摘的桑叶经过洗凉、切叶、杀青、揉搓、解块、烘干、制香等工序制作而成。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富含人体17种氨基酸,具有减肥、美容、降血糖的作用。
4、柿叶茶
柿叶茶是用新鲜柿子树叶经过加工制成的茶叶。柿叶茶呈弱酸性,不含茶碱和咖啡碱,晚上饮浓茶不会引起失眠,反而可安神,提高睡眠质量。具有通便利尿、净化血液、抗菌消肿等多种保健功能。
5、枸杞叶茶
枸杞叶茶是采用枸杞芽尖和嫩叶精制而成,完好地保留了枸杞叶的有效成份和功效。枸杞叶茶口感细致柔和,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含有维生素A、C、B1、B2以及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眼睛物质,是明目之佳品。
茶树林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间。茶树经济学树龄一般在50—60年间。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列后露出种子。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有许多茶树的变种用于生产茶叶,主要有印度阿萨姆,中国,柬埔寨几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云南普洱县有棵“茶树王”,高13米,树冠32米,已有1700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树。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科学专著,他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位茶叶专家。
编辑本段树型分类
茶树 铁观音茶树
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我国茶树品种主要性状和特性的研究,并照顾到现行品种分类的习惯,我们将茶树品种按树型、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三个分类等级,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系统。各级分类标准如下: 第一级分类系统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1)乔木型
此类是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较接近的自然区域,即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从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显的主干,呈总状分枝,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大,叶片长度的变异范围为10-26厘米,多数品种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片栅栏组织概为一层。
(2)小乔木型
此类属进化类型。抗逆性较乔木类强,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茶区。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以10-14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
(3)灌木型
此类亦属进化类型。包括的品种最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茶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为2.2-14厘米之间,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 茶树开花
在10厘米以下。叶片栅栏组织2-3层。
编辑本段树叶分类
第二级分类系统称为"类"。分类性状为叶片大小,主要以成熟叶片长度,并兼顾其宽度而定。分为特大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
(1)特大叶类
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宽5厘米以上。
(2)大叶类
叶长10-14厘米,叶宽4-5厘米。
(3)中叶类
叶长7-10厘米,叶宽3-4厘米
(4)小叶类
叶长7厘米以下,叶宽3厘米以下。
编辑本段树种分类
第三级分类系统称为"种"。这里所谓的"种",乃是指品种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种,此处系借用习惯上的称谓。分类性状为发芽时期,主要以头轮营养芽,即越冬营养芽开采期(即一芽三叶开展盛期)所需的活动积温而定。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根据我们在杭州对全国主要茶树品种营养芽物候学的观察结果,将第三级分类系统作如下划分:
①早芽种
发芽期早,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400℃以下。
②中芽种
发芽期中等,关茶开采期活动积温400-500℃之间。
③迟芽种
发芽期迟,关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500℃以上。
生长环境
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 大红袍茶树
碱度PH值4.5~6.5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 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历史考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 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 sinensis,还有的称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唐陆 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