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20的大学:1 北京大学从哪个方面来说,其他学校跟她都没有可比性 (去的那年还小....)
2 清华大学估计有人骂我把她放第2了,但人文确实不如北大 (恩~相当大,逛个半天找个食堂吃了顿饭出来就天黑了)
3 上海交通大学不知道复旦怎么落后面了,科研实力不容小视 (记得老季女儿在那学园林..)
4 复旦大学 牌子老,综合实力排第2
5 南京大学 曾经的中央大学啊,不容置疑 (某男说这学校在他们那是二流的..他便选择了云大这个一流的)
6 武汉大学历史追述到1892年,名气大 (据说樱花时节有一片相当美..)
7 浙江大学人称“小清华”,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她排第3 (过几天就去看看..)
8 吉林大学合并以后的吉大已经不是曾经的吉大了,虽然名气不大 (好象重点被撤了?传说中遭遇比较惨)
9 华中科技大学牌子不香,但教育部部长出于此,让她的排名直线上涨 (某男在那..我不发表意见了~)
10 西安交通大学 牌子亮,管理学科全国第一
11 南开大学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直保持的很低调,我为她正名
12 中国科技大学 没有人说她排名不及此,科研实力与地理环境极不相称
13 中国人民大学 录取分数线紧随两名校之后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经一直听说,可能与国防紧密挂钩吧
15 中山大学 怀念中山先生,羡慕广东人
16 四川大学 少有的,盛产美女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那两次去成都咋也没注意一下...)
17 山东大学 不明白为什么搞个威海分校 (威海分校很掉价么?)
18 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类里面的老大,为我国培养了不少教育第一线上面的人才 (曾向往过...差距啊)
19 厦门大学 怀念陈嘉庚,希望所有人为他致敬 (据说很美...很美..)
20 天津大学 希望别把人文气息丢掉 (认识的人很多去了那里..)
211工程重点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注:表格先后顺序与重点大学排名无关
中国前20的大学有: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浙江大学4.上海交通大学5.复旦大学 6.南京大学7.华中科技大学8.武汉大学9.吉林大学10.中山大学11.四川大学12.西安交通大学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4.哈尔滨工业大学15.山东大学 16.天津大学 17.南开大学18.中南大学19.北京师范大学20.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根据国家统计出版的2010版本的中国本科大学的排名和专业等级的刊物上面来看:1 = 清华大学 (2009年排第1)2 = 北京大学 (2009年排第2)3 = 浙江大学 (2009年排第3)4 = 上海交通大学 (2009年排第4)5 = 复旦大学 (2009年排第6)6 = 南京大学 (2009年排第5)7 = 武汉大学 (2009年排第10)8 = 华中科技大学 (2009年排第9)9 = 中山大学 (2009年排第8)10 = 四川大学 (2009年排第13)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年排第14)12 = 吉林大学 (2009年排第11)1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年排第7)14 = 西安交通大学 (2009年排第12)15 = 山东大学 (2009年排第16)16 = 南开大学 (2009年排第15)17 = 中南大学 (2009年排第19)18 = 东南大学 (2009年排第20)19 = 中国人民大学 (2009年排第21)20 = 北京师范大学 (2009年排第17) 所有这20所高校都是985工程高校,也全都是211工程高校。985工程是建立在211工程的基础上,属于211工程的重点高校,也就是国家重点中的重点了。
我认为我认为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一、“211工程”建设的目的 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 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11工程北京(23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9所)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